部分古代诗人的作品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
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
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
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在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曹操(155-220):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主要特点。
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短歌行》气魄雄伟,想象丰富,古朴自然,慷慨悲凉,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曹操深得《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精髓,将慷慨悲凉之情,贯于纯正质朴的语言之中。
或借古以讽,化而用之,或托物遣兴,古为今用。
诗歌意境深远而优美,风格别致而多姿,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具有悠然、冲淡平和的情致。
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
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王维(701--761)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
王诗艺术成就很高。
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
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
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象《秋登兰山寄张五》等。
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
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孟诗思想内容不甚丰富,但从艺术的完整、精美上来讲,与王维完全可以并驾齐驱。
岑参(715--770)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
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
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
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
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
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
李商隐(813--858) 其诗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
就内容而言,有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几方面。
李商隐的政治诗,表达了奋发进取的精神;他的咏史诗《贾生》、《隋宫》构思新巧、措词委婉、意蕴深长;咏物写景诗也有惊人之笔,如《登乐游原》,境界苍凉悲壮,意蕴含蓄。
他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
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
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
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
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以他的两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前一首写有情男女无法如愿的苦楚,后一首刻画了陷入绝境的爱情,诗情变幻迷离,难以捉摸。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
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①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②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中”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
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
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
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柳词善以铺叙的手法说物言情。
大量吸收口语,是柳词表达富于变化的内容时的一种手段。
柳词内容有两类:1、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2、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
《雨霖铃》是这部分词的代表作。
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一剪梅》、《怨王孙》三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