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病病人的护理
六、跨理论模式
背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查斯卡提出。跨理 论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的模式,它把重点集中在行为 改变方面的个体决策能力,而非社会的、生物学的影响力。
六、跨理论模式
观点:
1.变化阶段:是跨理论模式的核心,指的是行为发生的时间, 各行为变化阶段的划分参考了行为改变的时间性、动机和恒 心层面。跨理论模式把人的行为改变过程分为前意向阶段、 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 2.变化过程:包括内隐性与外显性的活动,是个人为修正其 行为所运用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之间的策略和技巧。 既为问题行为者提供了改变行为的重要策略,也提供了群体 健康行为产生的干预方法和策略。
一、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 2012-2015 )》指出我国到 2015年的具体防治目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 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40岁以 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 8% 以内;慢性病防控核 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 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
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三、慢性病的特征及危险因素
不合理膳食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吸烟 缺乏运动 精神心理因素
慢性 病的 危险 因素
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
环境因素 年龄
个体固有因素
性别
遗传
第二节
社区慢性病病人护理的
相关理论与应用
一、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
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认知 理论,主要用于帮助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的获得过程,并于 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通过操纵个体的个人因素、 行为归因以及环境因素来影响行为本身的变化,其核心思想 是强调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四、健康信念模式
应用:最初用于解释人们的预防保健行为,特别是分析哪 些因素影响慢性病病人的遵医行为,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 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上。
五、健康促进模式
背景:美国护理学者娜勒潘德于 1982年提出,并于1996 和2002年进行了修订。该模式提出了影响个人进行健康促 进活动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强调了认知因素在调节健 康行为中的作用。
二、Orem自理缺陷护理理论
理论的应用:
Orem 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慢性病病人在维持、促进和恢 复健康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自理能力,进而使其通过有效的 自我护理达到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
三、理性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
背景:美国学者菲什拜因和阿耶兹在发展多属性态度的基 础上于 1975年提出理性行动理论,1985年阿耶兹初步提 出计划行为理论。
慢性病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 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 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 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慢性病 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 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一、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
观点:
3.自我效能感 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 即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 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个体的行为结果 模仿或替代 他人评价及言语劝说 身心状态
一、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
观点:
4.交互作用 根据社会认知论的观点,个体的行为既不是单有内部因素驱 动,也不是单由外部刺激控制,而是由行为、个人、环境三 者之间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因此社会认知理论又被称为交互 决定论。交互决定论认为人有能力影响自己的命运,同时也 承认人不是自己意愿的自由行动者。
六、跨理论模式
应用:该模式应用于慢性病管理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用于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用于帮助人们 培养有益健康的行为。
第三节
社区慢性病病人
的健康管理
一、概述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 测、分析、评估、预测、维护和发展个人技能的全过程。 其实质是发现和排查个人和群体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提 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个体或全体健康处方,帮助其保持 或恢复健康。
五、健康促进模式
对行为益处的感知 对行为障碍的感知 对自我效能的感知 行为相关情感 个人因素 生理 心理 社会文化 人际间的影响 即刻需求 个人喜好
先前相关行为
承诺某行动 计划
健康促进 行为
情景的影响 促进健康需求 可选择性和可利用性
五、健康促进模式
观点:
1.个人特征和经验:包括先前相关行为和个人因素。先前相 关行为是指通过感知的自我效能、益处、障碍及该活动相关 的情感来影响后续的行为;而个人因素则分为生理、心理和 社会文化三个方面。 2.对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在该模式中,这部分是最主要的行 为促进因素,由对行为益处的认知、对行为障碍的认知、对 自我效能的认知、行动相关因素、人际间的影响及情景的影 响共同组成。
四、健康信念模式
背景:霍克巴姆于 1958年提出健康信念模式,1974年贝 克及其同事修改、发展、完善成为健康信念模式。此模式 强调信念是人们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人们对健 康、疾病持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从而 影响个体健康。
四、健康信念模式
观点:
人口统计学变量 社会心理变量 结构变量
一、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二、Orem自理缺陷护理理论
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Orem开始对护理现象及本质的探讨, 并逐渐认识到,当人们无法照顾自己时就需要护理。正是 基于这种思想,Orem创立和发展了自理缺陷护理理论。
二、Orem自理缺陷护理理论
观点:
1.自理理论 解释了什么是自理,人有哪些自理需求,以及影 响满足自理需求的因素。
五、健康促进模式
观点:
3.行为结果:包含了行动计划的承诺、即刻需求和个人喜好、 健康促进行为。整个健康促进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体形成 健康促进行为,并整合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五、健康促进模式
应用:
这个模式可以用来解释生活方式或探究特定的健康促进行 为,并对健康促进行为的决定因素提出实证的支持。健康 促进生活方式包含的健康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健康保护行 为,其目的是消除或降低疾病发生的几率;另一种是健康 保护行为,其目的是积极地增加个体健康、自我实现和自 我满足,以促使个体趋于正向且适度的安适状态。
一、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
应用:
社会认知理论阐述了健康行为改变的社会心理学机制及促 进其行为改变的方法,从理论上解释了人类复杂的行为, 强调了认知性因素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 该理论作为一个实用的理论框架,广泛应用于解释健康行 为的发生及影响因素,以及设计、实施改变健康行为的干 预项目。
三、理性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
行为态度
主观规范
行为意向
行为
知觉行为控制
三、理性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
观点:
1.行为态度:指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 评估。
行为强度 结果评估 行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行为结果的评估
2.主观规范: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 会压力。
规范信念 顺从动机 个体预期到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 某特定行为的期望 个体顺从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所抱期望的意向
一、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
观点:
1.观察学习 包括四个基本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和动机 过程。 特别强调,行动的发生只有在内在意愿的前提下,并且这种 内在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察、保持和行为再生成过程。
一、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
观点:
2.强化行为形成后,其巩固或终止取决于行为的强化 外部强化来自于他人的反应或其他的环境因素,若是正面反 应,此种行为就会受到正强化,继续实行;反之,则终止。 内部强化即自我调节,即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 节自己的行为。
社区慢性病病人的护理
课程:社区护理学 指导老师:李春玉教授
学生:赵晓云
发表时间:2015.04.14
1 慢性病的概述 2
社区慢性病病人护理的相关理论 与应用 社区慢性病病人的健康管理 社区慢性病病人的自我管理
居家护理及双向转诊
C
主要内容
ONTENTS
3 4
5
第一节
慢性病的概述
一、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稳定期慢性病
复发期慢性病
依慢性病对病人产生的影响程度 致命性慢性病
可能威胁生命的慢性病
非致命性慢性病
依疾病造成的损伤
认知障碍型慢性病 感觉障碍型慢性病 运动障碍型慢性病
三、慢性病的特征及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特征
发病隐匿缓慢、潜伏期长
病因复杂、病程长
发病初期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
病理改变不可逆而不易治愈
感知到预防性行为的益处 减去 感知到预防性行为的障碍
疾病易感性的感知 疾病严重性的感知
感知疾病的威胁性
采纳推荐的预防行为的 可能性
行为的提示因素 大众媒体对防治的宣传 家人或朋友的劝告 医生的提示
四、健康信念模式
观点:
1.个体感知:包括对特定疾病易感性、严重性和威胁性的认 识。个体对疾病威胁性评价越高,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 大。 2.修正因素:指影响和修正个体对疾病感知的因素。修正因 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3.行为的可能性:个体是否采纳预防性健康行为,取决于感 知到行为的益处是否大于行为的障碍。其理论的中心是个体 信念影响个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