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

高考政治复习对策高考已迫在眉睫,根据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对考生考查的要求,笔者对政治科复习提出几点建议,供老师和考生参考。

一、抓基础知识落实,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复习应该紧扣基础知识,使考生真正领会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使用政治术语要规范。

就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而言,应做到点、线、面的结合。

1.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就是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

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复习过程中只能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以《考试大纲》为纲要,以课本为根本,打牢基础,切忌根据自己的猜测随意取舍。

比如复习“认识”这个概念时,不妨联系唯物主义部分的“意识”概念。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显然,认识属于意识范畴,认识强调的是“以实践为基础”。

这样一比较,就进一步加深了对“认识”这个概念的理解。

有不少同学仅仅满足于对该概念的熟记,而不是把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比较,这样,对知识点的把握就很难达到“全”的程度。

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第36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考查了考生对“矛盾”这一概念的把握,这道题看起来不陌生,但很多同学失分较多,说明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到位的。

对知识点的复习还要注意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导”和“主体”容易混淆,要注意加以区分。

“主导”侧重于控制力,也就是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主体”侧重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且注重质的提高。

2.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所谓知识线,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

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否则,零散的识记肯定是不牢固的。

即使知识点背得很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信息库的知识点没有成线,处于零乱状态,就会因某些疏漏而遗憾。

例如当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应该回忆一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部分内容,接着复习“市场经济为什么离不开宏观调控”,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这样围绕“国家的宏观调控”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

再比如,哲学中的“发展”问题,围绕这个知识点,应该弄清以下知识: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坚持发展观,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如此“点”、“点”相连,就能形成一条明晰的知识线。

3.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层面。

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

从纵向来说,首先要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内容、哲学常识的四大块内容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内容分别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对经济常识来说,可以把这八课内容按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重新整合。

其中经济理论对全书内容具有统领意义,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经济领域内不可分割、顺序不能颠倒的四个环节。

这样就可以把整个经济常识内容串联成一棵完整的知识树:经济理论是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枝,商品、货币、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是叶。

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也不要放弃冷点,用复习到的理论分析现实鲜活材料,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备考的鲜明特征分析近几年来的文综或政治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人文素养的渗透日趋理性和成熟。

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更加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以往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课本中的事例,只是满足于对教材黑体字的掌握,现在看来,处理好黑体字与楷书、小体字部分的关系相当重要。

2002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江苏、河南卷)试题第35题中的第③题“我国在核武器使用问题上坚持的原则”,其答案就是书上的小体字材料。

在这里,并不是考试考到了,小字部分才变得重要了,而是因为课本中的事例都是经过精选的,是比较经得起推敲的典型事例,所以才不可忽视。

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用所学知识与校园内外、高三学生思想倾向相联系,然后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

如:年末岁首,各级政府“追讨农民工工资”问题,可以从社会主义本质、普遍联系、党的宗旨、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基本原理去分析;对校园网络利弊、中学生抗挫折教育等均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外因辩证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说明。

三是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以此把握时代脉搏。

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

具体做法是:以某个热点问题去分析其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一题多理法),或以某个知识点去统率热点问题(一理多题法),两种方法互相渗透,交替使用。

一题多理法。

比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着陆,可联系以下原理来分析说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扬创新精神,促进事物发展;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国际竞争的实质;国家职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

一理多题法。

如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可以说明许多热点问题: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

三、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1.时代呼唤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都不同程度地凸现了这一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命题理念。

这就要求考生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命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培养人文精神。

2.注意学科渗透,提高综合能力。

高考命题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形式来体现“能力立意”原则的,而客观事物并不是按照人安排好的学科路线进行发展的。

因此,在复习时就要根据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和论证这些事物。

就拿文综来说,政、史、地三个学科尽管在知识上有许多内容互相渗透,但这三个学科在能力要求上大相径庭。

地理重在考查较为形象的空间判断和思维能力;政治考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重在对事件的回顾和思考。

文综试题要求考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将大脑中储存的三个学科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转换使用,具有较大的难度;更难的是要求考生将三个不同学科的学科能力不停地变换运用。

鉴于此,我们在跨学科复习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中选取能够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适合不同学科进行设问的情景材料,或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并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评价、论证这些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发展的观点(规律性、原因、状态、趋势)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2、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3、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充分重视内因,同时不忽视外因。

4、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5、事物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