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关、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在哲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主要代表人物: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十九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A)机械性。
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
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形而上学性。
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
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
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
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
比如,培根就提什么“二重真理论”,把人的知识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人的知识就如同水一样,有的是从天上降落的,有的是从地下涌起的;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的“启示”。
这就为神学信仰留下了一块地盘。
当然,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为了给科学发展争得一块地盘,培根不得不调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他曾向教会表
白说:发展科学不但无碍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反而有助于巩固对上帝的信仰。
因为上帝创造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叫人认识万物。
科学愈发展,就愈能达到上帝这一目的;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增强了,这归根到底还是体现了造物主上帝的“伟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