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上风电规划设计

海上风电规划设计

海上风电规划设计
01
海上风电规划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3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已经进入了规模化、 商业化发展阶段,沿海各省市均已开展海上风 电规划,规划总容量在1.3亿kW以上。截止 2017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吊装装机达到279 万kW,同比增长71%,全球排名第三位。
场址规划
4
第一步:排除限制因素 收集区域内的海洋功能区划、环 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区、军事、航 道等限制性因素,初步确定场址可规 划区域。
外业工作
12
风资源观测 目前海上测风主要为安装测风塔进行 观测。随着海上风电开发向深远海迈进 ,海上漂浮式测风平台将得到快速发展 。
外业工作
13
海洋水文观测 采用声学多普勒剖面仪观测波浪、潮流,采 用温盐深仪观测潮位、水温计盐度。同时基于 不同年份的历史地形图或遥感卫片对比,分析 工程区海床自然演变的趋势和速率。
场址规划
7
第四步:统一送出 为节省海域使用,并降低对海洋环 境的影响,统一规划送出通道。随着 柔性直流技术的进步,目前中国规划 的场址离岸距离已达到80km以上。
场址规划
8
第五步:合理安排开发时序 按照先易后难、先近海后远海的原 则合理安排规划项目的开发顺序。根 据中国风电“十三五”规划,到2020 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 1000万kW,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 500万kW以上。
场址规划
5
第二步:分析建设条件 分析可规划区域的风能资源、地质、 港口、交通及电网接入等条件,初步判 断是否具备开发价值,进一步确定场址 规划区域。
场址规划
6
第三步:场址规划 (1)以集约、节约用海为原则,单 个场址涉海面积控制在16km2/每10万 kW以内。 (2)为尽量减小尾流,提高发电量 ,根据主导风向合理规划场址形状。 (3)为恢复尾流,场区之间间隔 3km。
17
全球第一根大直径嵌岩单桩基础 ——福建南日岛海上风电场
无过渡段单桩基础
工程本体设计
18Βιβλιοθήκη 升压站设计亚洲第一座海上升压 站——中广核如东
亚洲第一座220kV海上升 压站——三峡响水
世界首座模块式海上升压 站——龙源大丰
大唐集团第一座海上升压 站——大唐滨海
世界首个潮间带海上升压 站——鲁能东台
蒋家沙220KV升压站 (首座直接停泊直升机)
工程本体设计
电缆敷设 装缆运输 → 施工准备(牵引钢缆布放、扫海等 ) → 始端登陆施工 → 海中段电缆敷埋施工 → 终 端登升压平台施工 → 海缆冲埋、固定 → 终端电气 安装 → 测试验收。
19 海缆沿程敷设
海缆埋设
海缆登陆
外部影响论证
20
开展海洋环境影响专题报告编制 通过春、秋两季海洋生物环境调查及鸟类观测
02
海上风电设计
外业工作
10
地形图测量 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水深分辨率 为6mm, 扫宽为140°/165°,最大测 深范围为500m。后期数据处理,使 用了PDS二维及三维后处理软件包, 成图准确。
外业工作
11
地质勘察 一般采用以下3种船型进行地质勘察: 普通工程船:常见,但受海况、天气影响 较大 海上风电专业勘探平台:定制化,不受风 浪影响 综合勘探船:机动性强,但费用高
工程本体设计
16
风机选型、布置及发电量计算 风机选型:由目前主流的4MW机组开始 向5MW、6MW及7MW机组发展。 风机布置:以发电量、尾流及涉海面积为 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最优布 置。 发电量计算:用WAsP/FUGA等海上专业 软件计算发电量。
工程本体设计
风机基础设计 已建海上风电场中采用过大直径单桩基础 、混凝土高桩承台基础、混凝土低桩承台基础 、导管架基础、复合筒基础,其中无过渡段单 桩基础为国际首创,解决了沉桩垂直度控制、 打桩疲劳等系列技术问题。
,结合项目技术方案,论证项目建设及运营阶 段对区域海洋环境的影响。 开展通航安全影响论证报告编制 根据项目风机、海缆、升压站等整体布置情况 ,论证项目对航道的政策同行是否存在影响。
工程本体设计
14
工程本体设计主要开展风资源评估、 风电机组选型及布置、发电量计算、基 础设计、电气设备及集电线路布置、升 压站设计等。
工程本体设计
15
风资源评估 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评估: 测风塔:至少一年、轮毂高度、在场 区内 气象站:多年、一般10m高、距离海 上风电场较远 再分析数据:多年数值模式模拟 (包 括MERRA、ERA、NNRP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