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老师出示两句古诗。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齐读。
师: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江秋潮的咏赞。
课前大家收集了资料。
你们对钱塘江有哪些了解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你来读一读。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奇观,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潮字是我们这节课要求会写的,一个三点水加朝字,不要写太宽。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会读吗?(1)师:很有节奏感。
(人声鼎沸)“人声鼎沸”怎样理解?生:就是说明人多声音大,很乱。
师:这是你的理解。
这个词语出自(课件)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文中写道:“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人声鼎沸就是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再读这个词。
(生齐读)师:这些词都是描写谁的?生:观潮的人们。
师:没错,你很善于思考。
(2)这组,谁来读?指名读。
(3)师:(点红)“闷”和“号”两个多音字也读准了,预习效果真不错!这些词又是描写谁的?生:大潮。
师:(点课件),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生:红色词语写的是潮水的声音,黑色词语写的是潮水的样子。
师:预习很充分。
你看,同一种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2、词语掌握得不错。
课文读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一下。
(1)通过读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神奇了。
(你能用心感受)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
(你有欣赏美的眼光)师:文中就有一句话精炼地概括了它的特点,快速找一找画下来,请你说。
(出示课件)找得真准!谁能读成一个关键词?(点红课件)同学们真会读书,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又把一句话读成一个关键词,了不起。
老师写下来,你也把它圈起来闷雷滚动、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师:咦(课件)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
“观潮”的“观”是“看”,“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
师:非常正确。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
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3)师:第二个问题: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来之后。
(课件)师: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
(板书:写作有序)。
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你觉得哪部分展示的钱塘江大潮最壮美?(潮来时)三、关注表达,体验壮观师:接下来,让我们先走进潮来之时。
(课件)1、出示学习提示【找生读】(1)静心读3、4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明白了吗?开始吧!【有的同学们一边勾画,一边做批注,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交流互动。
师:(出示3、4段)我们来交流。
(1)想象画面读书师:午后一点左右,生接读(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非常形象!这时江面上生1接读: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师:过了一会儿生2接读: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白线”指的是什么?生:白色的水花。
师: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把这“白线”比作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他这样写道:(课件,生读)“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带着这样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师:“人群又沸腾起来。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什么?生:人们跳着,叫着,挥舞着手。
生: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师:想象画面来读书,文章就更生动了,让我们想象着画面读好这个句子。
(课件)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潮水的气势越来越大,此时,人们的心情生:越来越激动。
师:再近些。
生1(接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
”师:同学们,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呀。
有什么感受?生:太高了,太壮观了。
师:谁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真是气势非凡!)请坐。
我们一起读。
(2)体会突出特点。
师: “浪潮越来越近,生接读: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师:老师也特别喜欢。
通过分号(变色)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排比句,前后两个分句分别从两方面写了大潮,哪两个方面?生:前一个分句抓住了潮水的形态来写,后一个分句是从声音来写。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
师:从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生:比喻夸张师:哪句是比喻?哪句是夸张?(生答)比喻和夸张中藏着怎样的秘密呢?我们来看。
先自己试着填一填。
(出示)生:把潮水比作千万匹战马,我感觉气势很庞大。
后一个分句说潮水的声音大,让我感觉到快要把耳朵震聋了,气势雄伟。
师:课件:师: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夸张,突出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变化特点来写,也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你也在句子旁边)板书:突出特点师:这样的气势,何其观!让我们想象画面一起读!(3)关注写作顺序(1)师:我们回过头来,把潮来时的过程进行梳理。
谁先来?(课件)a潮声:隆隆的响声——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b潮头:白线——白色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c潮势: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用心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描写潮水的变化的?生:时间顺序。
师:(点红词语)这几个词语提示了时间的变化。
(点红)还有吗?(点蓝表示远近的词语)生: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是的,作者就是这样按时间顺序和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描写,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写。
“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大潮()的特点。
“天崩地裂”“大地被震得颤动起来”写出了潮水()的特点。
“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大潮(汹涌澎湃)的特点。
“天崩地裂”“大地被震得颤动起来”写出了潮水(声势浩大)的特点。
(2)师:精彩的句子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女生读红色部分,男生读黑色部分。
(师生配乐齐读)师:美的景色总让人沉醉其中。
谁来尝试?这么多同学,不如我们一起吧(课件背诵填空)短短的时间,就能熟记于心,老师为你点赞。
掌声送给自己!3、自学潮来之前和潮来之后(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作者按照顺序,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学得很好。
接下来,请大家自学2和5自然段,并完成表格。
时间江面上的景物观潮的人们我的发现潮来前(2)汇报。
师:通过表格看一目了然,潮来前的描写了哪几处景物?生: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几座小山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1:很美丽。
生2:安静。
师:哪些地方给你这样的感受?可以读句子(点红句子)生1:雨后的阳光......笼罩着薄雾(点红句子)生2:......若隐若现。
(点红)师:如果我们把潮来时看做动态的澎湃美,那么潮来前就是一种静态的朦胧美!(点课件)这就叫动静结合(板书)动静结合师:此时的人们(出示句子接读)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生1:着急。
生2:渴望。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这就叫翘首以盼。
(齐读词语“翘首以盼”)。
同学们,我们一起满怀期待美美地读读这段话。
(生:读句子。
)B师(出示表格和课文):时间潮势潮声我的发现潮来后师:当大潮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接读最后一段句子。
)过了好久,接读(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生: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 生:真是太奇特了......师: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
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在《南华经》这样记载(课件):“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
”宋代诗人苏轼,(课件)曾这样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
明代学者王在晋(课件)这样说: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王在晋)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写下诗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师: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齐读课文第一句)师:我们又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课文第一句)4、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
为了进一步提升知名度,我们给钱塘江大潮写一份广告语吧!(练习)师:可以交流了吗?生1:钱塘江大潮,让我心飞翔!师:很有创意。
生2:莫愁旅游无地去,钱江大潮等你来。
师:精彩极了,活用古诗词,真是神来之笔!生3:钱塘江大潮美丽壮观,八月十八等你来。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生5、钱塘江大潮是不可缺少的景观,值得观赏!(让人很期待)四、拓展阅读1、师:同学们,我们关注文章的表达,体验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接下来,让走进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
出示学习提示(课件):快速默读《海上日出》,在描写精彩的地方做批注。
2、交流。
(1)师:通过读课文,我们清晰地看到,文章的写作顺序?生: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也就是时间顺序。
(2)海上日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美丽生:漂亮师:文中也有一句话概括了它的特点,谁找到了?生: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3)究竟“齐”在哪儿?让我们先走进日出前。
师:日出前写了哪些内容?生:周围的环境、师:也就是天空的变化(点红句子)从“天还是一片浅蓝”——“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师:关注第3自然段,日出时从哪几方面来写?生:作者写了太阳的颜色、亮光和形态。
师:是的,也是抓住了日出的变化特点来写的。
(点课件)你看:“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太阳的形态,多么有趣。
题目时间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的写作方法日出前天空《海上日出》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日出时颜色、亮光、形态日出后光芒。
师:日出后,分两种情况进行描写,有一个词给了我们提示?生:有时候师:这部分从哪方面来写的?生:太阳的光芒师:日出后,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多么奇特,难怪最后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生齐读: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师:你看,巴金先生也是按照顺序来观察、突出特点来描写,这和我们的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总结:抓住特点,书写景观师:同学们,大自然就像一位魔术师(课件),广袤的草原、飞溅的瀑布、巍巍蒙山,滔滔沂河,奇花异木,风起云涌,还有许多奇观异景等着我们去发现!课下,用这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处你眼中的风景,并阅读《三峡之秋》《海行杂记》。
最后,老师想送给你们两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