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剪辑技巧读书笔记

电视剪辑技巧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电影剪辑技巧》摄制纪录片电影的态度:任何拍摄或录制在胶片上的东西,只有经过剪辑后才有意义;纪录片摄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这种刺激又来自于剪辑的因素。

即纪录片的摄制,开始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导演无法控制情节的戏剧起伏与节奏。

纪录片导演现要拟出纪录片最根本的东西——主题,以及为了反映主题所要拍摄的主要方向。

这些搜集的素材本身意义是不鲜明的,只有经过剪辑台上的艺术创造、联想设计,才能够获得画面本身的独到含义。

因此,纪录片胜在剪辑。

纪录片——剪辑即电影。

故事片主要表现情节的发展;而纪录片则主要是阐述主题。

但这不否认,导演也可以用戏剧情节的形式去表现纪录片,但这种使用的主要目的一定是“表现主题”。

由于没有情节,在纪录片中,必须完全靠新颖的、引人的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

恰恰是电影的表现手法、视觉联想的确切性与创造性,以及有目的性的剪辑手法,才能使影片生动有趣。

电影的价值完全依赖于处理手法的优劣。

纪录片的剪辑程序开始于筹划摄制之初,剪辑必须在摄制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上进行。

一. 报道片报道片的目的是为观众勾画一件事实,表现自然事件的戏剧性。

导演的任务是要尽可能地把这些事实表现得有根有据、可靠可信。

为了使自然事件表现得既生动又吸引人,导演需要改变和控制时间这个因素。

有时需要大大缩短事件实际进行的时间;有时又要延长事件的发生时间,以渲染一种即将达到高潮的气氛。

二. 想象性纪录片纪录片享有很高声誉,主要是由于这种电影透过了事物的表面,力图表现自然主题的感情色彩和内在含义。

摄制过程:此类影片虽然是想象性的,但表现得也是真人真事,必须保持事物本身的某些自发性。

导演可以先写一个散文性的抒情剧本,为各个部分定下基调。

拍摄时根据剧本一段话的感情色彩,拍摄需要的镜头。

例如:剧本感情色彩是“树林中一片宁静但也生机勃勃的湖泊”,那么摄影机的取景标准应扣住“宁静”与“生机勃勃”,并拍摄多条以供选择使用。

在将影片导入剪辑设备中时,将这些表现剧本中这一句话的镜头都放在“介绍环境的场景”的文件夹中。

至于影片细节,到底应该剪辑成什么样,完全是根据已拍摄的材料的性质和质量,直到进入剪辑工作台上才确定。

过程:(1)解说词/散文剧本,录下音来。

(2)依据散文剧本节奏拍摄,即把文字翻译成视觉影像。

(3)依据所录下的解说词的节奏来剪辑。

(4)根据剪辑后影像创作配乐,边听解说词,边录下音乐。

(5)声音与画面的合成根据声带来剪辑视觉形象,此方法的有利条件是它已经建立了一种节奏,拍子已经固定了下来。

此方法的不利条件是,解说词与画面过于定位,解说词刻板解释画面,创造性与隐晦性减少。

影片变成“用悦目的图画来说明的宣传品”因此,这种方法可以使用,但是要掌握好度。

三. 思想性纪录片思想性纪录片主要目的在于导演哲学世界观的表达,其用尽各种方式、各种剪辑内容去阐述一个论点。

爱森斯坦可以算是此类纪录片的鼻祖。

为了占用一定的荧幕时间供其发表议论,他不得不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蒙太奇——将一系列图像上完全无关的形象按照其中某种隐含的理性逻辑汇集在一起。

这带来的弊端,是表现理智的那些片段往往使人感到突兀和不解,不容易在一个电影故事里被吸收。

“理智的剪辑”必然带来不连贯的镜头组接。

在后期,1928年爱森斯坦改变了以往的想法,他也觉得这种刻板突兀的画面拼接存在问题。

因此,他提出将电影的声响也化作蒙太奇的一个元素,用声响代替画面完成思想表达。

(1)改进方法:声音与画面的组接此类纪录片巧妙地使用声响。

这种声响大都是根据情节和思想表现的需要而在室内人工合成的。

例如:影片主题表现的是古朴与小村落受到城市商业化的侵袭。

那么,可以将村落的画面与商业的汽笛等声音元素整合在一起。

把声音和华民啊用某种方式并列起来,是的这两个互不相关的因素产生一种崭新的、它们本身并不具备的效果。

但记住,只有使声音节奏和形象节奏保持一致,才能保持某种具体的协调。

(2)改进方法:两个画面的组接另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是两条线索,两个画面的交叉组接,产生一种对比与对话类的戏剧性的效果。

这里面又有一个技巧。

要创造两个本身没有联系的场景之间的交叉组接,有两个可以使之流畅的方法:A.直接的语言连接:如第一个场景某人的一句话,可以被第二个场景中某人一句话回答。

B.场景一的声音延续到下一个镜头场景二中。

也许有人要说,表达思想最好的工具就是语言和文字,那么使用直截了当的解说词不是更好吗?但是,如果使用直接的解说词,那还不如写一份论文报告出来。

使用影像的意义就在于创造一种氛围,让人其中自己揣测与摸索。

在探秘中把脉到导演的思想。

这才是思想性纪录片的妙处。

因此,此类纪录片中解说词的使用,要避免“直截了当”。

要用一种隐晦的、诗意的、简洁的、启发性的、随意的语言来构建出导演的主题思想。

纪录片中的音响纪录片的音响很少现场录音。

因为声音是可以先于未拍摄的画面确定导演表现主题的结构的。

在纪录片中,镜头只有在剪辑时才有一种结构上的价值,而音响能够控制原来静止的镜头的速度与节奏。

四. 教育影片教育影片的目的在于做到明晰、合乎逻辑的说明。

教育影片比其他记录影片要求更高,它不要隐晦,不要观众自我推测。

教育影片的目标是每个镜头的精确,以及镜头之间连接的顺畅和逻辑鲜明。

因此,教育影片的剪辑绝大部分决定于拟稿阶段。

留待剪辑台上完成的工作,只不过是依照剧本顺序组合镜头以及使它们在时间上与解说词相配合而已。

教育影片又分为“教练影片”和“教学影片”。

(1 教练影片:即拍摄内容是某个技工的操作过程,和设备运转的过程及使用规则。

剪辑需要尽可能简明扼要地表达事情的本性和顺序。

在拍摄中,第一原则是避免在观众的头脑里对每个镜头同它前后镜头的相互关系上产生混乱。

在每个镜头里易于辨认的东西,必须把人们的目光带到下一个镜头。

导演要努力做到尽可能少移动摄影机的位置,避免问题复杂化。

在剪辑过程中也要技巧性地处理镜头的连接。

(2 教学影片:即主题是要阐述某种科学上的抽象原理。

逻辑性的推理代替了连贯的动作。

“如果思想一个接一个按照逻辑进展的话,讨论的发展将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住,而不去再关注形象的机械连贯性上的缺点”。

此外,在处理图表和模型时,可以利用化入等简单的连续性手法。

如:第一个画面是一个机器,然后化入一个手绘的同一机器的画面,位置应当相同。

摄制此类影片过程也是先写作解说词,按照解说词来剪辑。

解说词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观众顺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而不是告诉观众他们自己能在银幕上清楚看到的东西。

剪辑中有许多创意与技巧可言,每个论点的转变,都是检验导演与剪辑师的时刻。

每个论点都要3-4个画面来解释。

解说词不要很多,中间要有停顿,以使观众吃透解说词的意义。

关于镜头定时的问题,目标是达到这样一种平衡:既不使停留的时间过短,以致影片难以理解,又不停留过久,以致影片枯燥乏味。

五. 新闻影片英国的新闻影片也属于记录影片的一种,它指新闻制片人每周两次摄制出有关当前时事的华民啊并及时送出。

素材必须是有趣的、巧妙地,并对各种新闻的选择比较平衡。

新闻影片最主要的审美标准就是“视觉上有趣”。

因此,新闻的侧面报道、个人细节等反而比时间本身更有利于摄制出一部好的纪录片。

新闻片摄制者的技巧就取决于这种对重要细节——“人性角度”的选择。

一部新闻片必须事先做精确的策划,定好基调和拍摄主要方向后,派几路摄影师共同出动。

在剪辑过程中,剪辑者要首先确立事件开端,找到开端后要把事件的段落顺序编排好,使他发展到高潮。

新闻片的声带基本有两条,一条是现场录音(这种声带以如此庞大的气势推进视觉形象,以致任何不流畅之处都难以被觉察);一条是气氛音乐(它的使用是为了建立和加强影片的主要气氛,并在讲解员停止播音时使声音保持活跃,因此,音乐声带必须贯穿始终。

其调换应在讲解员讲话时进行)。

新闻影片中讲解员的声音可以主控影片节奏。

因此,其在播音中,声调变化的幅度必须要大。

由于新闻影片有一个有限的时间,因此,剪辑者要用很少的真实时间去模拟那很长的事件时间。

其技巧是插入事件外部场景(如:赛马场旁的观众)。

六. 汇编影片汇编影片的素材是大量的历史资料。

此类影片把第一手历史资料加以戏剧化处理,可以用同一段素材表达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含义。

制作过程:汇编者的首要工作就是审视一切可能得到的素材,并选择那些可用的镜头。

但首先,他应该对影片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在全面选择后,每个镜头被仔细估量,决定它的确切内容。

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汇编者就要为每个镜头找到它最合适的含义。

在汇编者选好素材后,必须尽量把材料岸正常的顺序粗剪。

再请来剧本作者观看粗片,找到灵感,写作解说词。

一些在写作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较精彩的重点,则通过补充额外材料,削减现有镜头以及重新排列连贯的方式来解决,以加强总的效果。

解说词的写作一定要避免“图像的生硬解释”,要充分运用比喻隐喻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