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旌如老师工作室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最终

王旌如老师工作室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最终

王旌如老师工作室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最终王旌如老师工作室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考试范围:必修三第一、二、三单元)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题2.5分,合计65分)1、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这位思想家是()A 老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2、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 本质是善B 本质为恶C 非善非恶D 本善习远3、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A 程颢B 朱熹C 王阳明D 李贽4、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 陈子昂B 岑参C 王维D 李白5、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拉伯帝国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传播。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 活字印刷术B 造纸术C 火药与火器D 指南针6、“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A 孟德斯鸠B 伏尔泰C 卢梭D 康德7、“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淡化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8、余秋雨说:“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在下列汉字字体中,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是()①②③④A ①B②C③D④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这里的“艺术家”是()A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10、“人文精神”简言之,即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下列能反映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D“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11、“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然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文学家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下列文学艺术作品以“神圣的东西”为主题的是()A B C D1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 不以人助天B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C 制天命而用之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3、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 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14、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

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 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B 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C 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D 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15、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至明清之时已有民主启蒙色彩。

下列最能体现民主启蒙色彩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制天命而用之”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 将人性和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7、李贽以“童心”或“真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

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A 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B 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C 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D 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1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19、《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此话()A 主张人有独立思考的权利B 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 批判孟子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D 提倡学以致用和亲身实践20、下表反映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是()A 神本化、人本化B 理性化、科学化C 宗教化、神本化D 科学化、宗教化21、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

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A 理学思想兴盛B 商品经济发展C 市民阶层兴起D 政治上重文轻武22、我国有许多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

以下对联与相关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 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B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C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D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甫23、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十之竟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

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 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B 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C 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24、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

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A 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B “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C 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D 明清时期的小说、京剧和文人画等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25、阅读古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有()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②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③表中著作一脉相承④农耕经济是古代科技发展保障A①② B ③④C②④D①③26、对图一解读正确的是()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二、材料题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

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和后世?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理、智之总名,仁、义、理、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