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的内容
• 《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 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 八音,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 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事例作结。
• 将涵盖了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 统伦理思想及识字教育浑然融为一体,句 式灵活,编排巧妙,语言通俗,行文流畅。
《三字经》的内容
孔融让梨 弟弟尊敬兄长,应该早知道
• 首孝弟, • 次见闻。 • 知某数, • 识某文。 • 一而十, • 十而百。 • 百而千 , • 千而万 。
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其次要学习看到和听到的各种知识 要了解基本的算术 要认识文字,研读文章。 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 接着还有十到百 百到千 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 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 载编辑而成。
•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 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 群弟子:很多弟子 – 论:动词 ,编撰、排列 。 – 《论语》:把孔子,孔子和弟子,弟子辗转听说的孔子的
《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 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尚书》)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 辅证的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 冬官,以及治理国家的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 《周礼》这书内。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 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 荀子:儒家及法家代表人物,提出“性恶论”。 • 杨: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 文中子(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的教
育家、思想家。魏征等唐诸多名士之师。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费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七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 神器焚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 晋文公大器晚成,在外流亡19年,齐国赐美女马车,乐 不思归;曹共公欲沐观其骈胁;楚成王欲索恩,重耳诺 退避三舍。
• 汉朝的戴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作过 笺注,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 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
• 【资料】
• 六官(六部)
– 天官冢宰—吏部(组织部、人事部) – 地官司徒-户部(财政部、公安部的户籍管理) – 春官宗伯-礼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 – 夏官司马-兵部(国防、军区) – 秋官司寇-刑部(司法部、公安部的一部分) – 冬官司空-工部(农业部)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 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 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强调儿童要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 兄长,并举了“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 的例子。
三纲五常十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十义: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认为这是一块宝物,便把这玉石 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 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的腿打断了。厉 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武王 也不相信,又打断了他的另一条腿。卞和失望地抱着石头, 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过了几年文王即位后卞和再次抱着 玉石,爬着进宫献给文王,文王看他可怜,便命玉匠把这块 石头好好打磨一番,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 它命名为“和氏璧。”
•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 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 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 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 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株连九族、三党(己九族、母九族、妻九族)
高
• 形成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近自然, 认识自然,对孩子的成长有积 极意义。
•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 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伤心叫作哀,
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 内心很贪念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些情感是人生下来就有的。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子自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曾
义文化(群居,重家庭亲情)。
• 重血缘重子嗣重祭祀。
祖
• 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
父
在群体之中的,既安全又压抑, 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
己
任和义务,而不是权力和自由。
子
• 重群体轻个体,重组织轻个人。
孙
曾
玄
• 父子恩,夫妇顺。兄则友,弟则恭。 •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 一直到今天,政府的序列,组织管理体系的架 构、管理机构的设置恐怕还没有怎么跳出《周
礼》的总框架. • 《周礼》第一部组织管理和典章制度总集 。
《 诗 经 》 第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三传:羊高所著的《公羊传》, 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 所著的《谷梁传》
传:解释,阐释。
子:诸子,如孔孟荀。
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女色亡国) • 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点燃了报警的烽火台,各国
诸侯以为敌人入侵马上带兵赶来勤王,到了后才发现 受了骗。后来犬戎真的来进攻了,周幽王又点起烽火 台但各国诸侯都不再来了,结果周幽王被杀,都城变 成一片废墟。犬戎撤走后各诸侯国立原太子为周平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 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尤其是纵 横家。
母亲是孩子最早的,也是终生的导师。
择校热持久炽热。
五代后晋《窦燕山五子登 科》故事。
惰:疏忽,过错。
现代教育应如何把握“宽”和“严” 的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道义, 不能成才。
【故事】和氏璧的由来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
德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永恒的。
讨论题: 你认为“中庸”思想还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吗?为何那
么多人会误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 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 便是《诗经》、《尚书》、《易经》、 《周礼》、《礼记》、《春秋》等六部经 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 读、理解。
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以“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的故事说明后天 教育和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习:熏染,受影响,受社会环境影响。 性善性恶的争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起源。
对于孩子而言,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 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晋朝无锡宜兴周处除三害
《列女传》“孟母三迁”故事, 由墓地旁到宰猪处再到学校旁。
总叙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 通圣人礼。”
•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 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 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 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 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 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的成书过程
•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一般认为是宋 代学者王应麟所撰。王应麟号深宁居士, 南宋淳祐进士,曾任礼部尚书。清代至 民国前期后人又略有增补,主要是续添 了宋以后直至清末的一段历史叙述,因 时代变迁,存在几种不同的版本。
– 称对方用敬称,多用“令”,如令尊、令堂、令郎(令嗣)、令爱(令 媛) ;或者令正(贤阁,尊夫人);高足。
– 称自己用谦辞:如家父(家严、家君) 、家母(家慈)、家兄(姐)、舍 弟(妹)、内人(内子、糟糠、拙荆)、外子、犬子(犬儿、小子) 、小 女、敝友
• 识字写字:字如其人,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自不正 。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时候。
义: 道义,彼此恰当合适 的相处方式或关系。
•应:相应、适应。 • 东方大海,西方流 沙,北方千里冰雪, 南方千里炎火。 •“中国”一词的由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