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根据新部编教材编写14 文言文二则15 表里的生物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7 150年后,我们这样上学)(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文言文。

(25分)(一)默写。

(10分)1.__________________,弗若之矣。

2.日初出大如车盖,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汤。

4.__________________,变则通,通则久。

5.青,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7分)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诗人________。

“吟”是_______的意思。

(2分)7.这首诗明写_______,实际表达了诗人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节操。

(5分)(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

(8分)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9.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4分)二、现代文。

(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15分)①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②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连串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③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0.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一俗语中你能想到什么?(4分)11.“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3分)12.引用华罗庚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3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1921年,碧波万顷的地中海。

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

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海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

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地中海!”“为什么叫地中海?”“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

拉曼告诉男孩儿:“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

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

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对母子之后,拉曼忽然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疑惑。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拉曼回到印度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首先,他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接着,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原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不是因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蓝色,而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

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他发现的这种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使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子的故事,在不断地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已知”的“未知”之中。

14.这个故事的起因是( )(3分)A.拉曼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

B.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

C.地中海轮船上男孩对海水颜色的疑问。

D.地中海名称的来由。

15.海水呈蓝色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分)16.文章说明的道理是什么?(4分)17.重新给文章起一个题目,你会起什么?(3分)三、综合运用。

(7分)阅读下面的表格,完成18—19题。

某市教育局公布的该市学生体质状况的最新检测结果19.为“阳光体育运动”写一条宣传标语,提高大家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分)四、写作。

(40分)20.题目:30年后的我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30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的?以此作文,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1.虽与之俱学2.及日中则如盘盂3.日初出沧沧凉凉4.穷则变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于谦吟诵7.石灰石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8.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9.一儿从大小角度(视觉角度)看问题另一儿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角度)看问题10.排比的修辞手法。

这一俗语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论证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才会有所发现。

11.不可以颠倒,因为这四个词语是按照收获的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12.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绝不是”说明要获得“科学的灵感”是需要条件的,不是坐等可得来的13.排比的修辞手法。

运用排比句式,层层深入论证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坚持不懈深入地解决问题这一观点。

14.C15.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16.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已知”的“未知”之中。

17.永远不要放弃你的好奇心18.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呈上升趋势,学生的肺活量、视力、长跑能力却在下降,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了。

19.示例参加体育运动,争做阳光少年20.略2.最后一趟生意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

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

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

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受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

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

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

”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

”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

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选自《全球最佳短篇小说》,略有删改)【注】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

1.文章以“最后一趟生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一、二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3.“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这句话能否改成“五个外国士兵走上前”?请阐述理由。

4.文中加点的三处都写了司机的笑,这是对司机的描写,面对侵略自己祖国、害死自己家人的敌人,司机为什么要笑?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5.看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1.①出租车司机做最后一趟生意,他将以自杀式爆炸的方式与入侵的外国士兵同归于尽的行动;②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气候;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战争背景;③渲染紧张的氛围;④为下文“复仇”情节作铺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