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几点思考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广泛重视。
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以成为法学界及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研究成果,对此问题试做一下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的界定、特点、原因,以及要采取的解决对策试作以下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界定
刑法学中的青少年犯罪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我国犯罪学出于犯罪学研究的目的,采用了与刑法学不同的年龄标准及犯罪范围的规定,即12—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为青少年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类型已从过去的简单化向多样化发展,其中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1月至十月,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占青少年犯罪的95%以上,而抢劫、盗窃占到了其中的60%-80%。
(二)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暴力化、智能化发展。
在有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他们的犯罪手段极为成熟老练手段残忍,情节较为严重,而且不计后果;而青少年头脑灵活,好奇易学,对当代科技的了解较为普及,不少青少年利用电脑网络、手机、电信等现代技术进行犯罪活动。
(三)犯罪组织团伙化。
青少年犯罪多是三五成群共同作案。
(四)犯罪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五)犯罪动机突发性、随意性。
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占有欲强、好激动、肚量小、自控能力差,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临时起意,盲目动手而为之。
(六)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青少年犯罪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上网青少年以网络为犯罪诱因,以互联网为犯罪手段、犯罪地点在网吧场所和所有与网络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犯罪行为也日益严重。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
本文主要就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做以下分析。
(一)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从心理因素分析,青少年在此时期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模仿能力强,易受外界影响,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计和评价;从生理因素分析,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
他们一旦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容易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动摇,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容易沉迷于暴力、色情等感官刺激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只图一时满足,盲目冲动,不计后果,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看,大多存在着各种问题。
如对孩子过分溺爱;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忙于赚钱对孩子放任不管等。
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卖淫嫖娼、吸毒等恶习会对孩子造成暗示和影响。
由于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使青少年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上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残缺家庭缺乏亲和力,会对青少年的心灵蒙上阴影。
青少年在这些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使青少年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
良好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但现实生活中,学校及老师的一些不当行为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
如一些学校仍盲目追求升学率,缺乏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的老师过分重视学生成绩,
歧视“差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有的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有的学校忽视社会实践、校外教育,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较少,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易走上邪路,而某些因犯错误或成绩差被强令退学或开除的学生,离开学校后无人管教,往往更快的加入到违法犯罪的行列中。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1、日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为那些存在不良因素的青少年犯罪提供了心理环境,降低了他们的罪恶感,使不劳而获的思想合理化,甚至作为其犯罪的正当理由。
2、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于文化市场,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仍大量存在,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低级、庸俗的文化腐蚀青少年的灵魂。
3、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它为青少年的学习、交流、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网络上也存在许多不健康的东西,冲击着我们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网络上充斥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污染,网络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诱因。
少数青少年沉迷于此,进行不健康的游戏、搞畸形虚拟的网恋、窥视网上不良信息。
有的专门进行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猎取不义之财等违法犯罪活动。
甚至有部分青少年还在网吧中纠集成利用计算机犯罪的团伙,成为危害社会的隐患。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解决对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相关规定,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我们政府各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基层组织各方面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结合青少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人的法制教育,同时实施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
(一)国家立法机关应加快完善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法律体系,用法律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同时,司法机关、教育部门等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进行的正面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这是减少青少年发生违法行为的一项治标治本的措施。
(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
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三)学校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解决好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功课过重的问题;学校还应与相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一起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课余爱好,防止他们沾染不良的恶习,如沉迷网络等。
同时,学校还应与家长即使交流沟通学生在学校及家庭中的情况、表现,使双方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更好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鉴于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人员中大部分是非在校学生,国家应进一步落实九年义务制教育,避免青少年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快技术培训性质的学校或者组织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使这部分青少年掌握一门赖以谋生的技术,另一方面可以防止他们过早的进入社会,被不良的社会现象所影响以及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五)国家各相关部门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整顿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娱乐场所,整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铲除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环境条件。
针对当前由网络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特别应加强对网吧业的管理。
公安、工商、文化部门等应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严厉查处黑网吧及个别网吧的不法行为。
学校也应汇同相关部门开放校园机房或开设安全放心网吧等,减少学生接触社会网吧的机会。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积极进步的一面,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他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这一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⑴2003年、2004年《中国法律年鉴》,中国法律年鉴社
⑵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⑶康树华《当代中国犯罪主体》,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⑷《青少年犯罪研究》,2007年第1期
⑸《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1期
⑹杨再明、秦扬《犯罪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