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一轮复习 人口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 人口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1)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2)空间差异:(1)人口增长率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注意: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A出生率、B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转变增长模式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名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等(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4)全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温馨提示](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2)现代型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较低的,在进入现代型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而引起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一、知识联系串一串[知能全握]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2.图文结合阐述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1)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3)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4)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考点(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典题领悟](2016·天津高考)读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学审题析题](在“____”上填关键点)信息1:1990~2000年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但增加数量呈减少趋势,说明人口增长高,但逐年降低。

信息2:2000~2014年间,人口数量变化不大,说明人口增长率较2.抓关键点锁定选项(1)分析横纵坐标的意义:横轴表示人口变化过程,纵轴表示人口增长率的高低。

(2)抓起始点、变化过程:1990年人口增长率高,19902000~2014年较低,且趋于平稳。

[备考方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1)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2)定量描述:考点(三)人口问题[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贯通知识]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知能全握]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2.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分析 (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1.人口红利拐点人口红利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或者财富增加。

人口红利拐点指一个社会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增长率低于非劳动人口(特别是退休人口)的时候。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

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解读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针对我国人口现状做出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

首先,放开二孩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年轻劳动力。

其次,放开二孩政策有利于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同时,二孩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受经济因素和人们的再生意愿的影响。

因此,在调整生育政策的同时,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家庭政策必须跟上,从而促进人口、社会的长期均衡发展。

常考图表专攻|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

在高考中,对于人口内容的考查,绝大部分以人口资料统计图为载体呈现。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类型。

[常见图示][判读技巧]一、曲线图的判读二、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

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三、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图: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

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

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Ⅰ处的虚线。

(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6‰、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

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

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

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特点:①19世纪以前:由欧洲迁移到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温馨提示]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种类因素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经济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社会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一、知识联系串一串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贯通知识]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从推力和拉力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如表所示: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政治因素政局动荡、战争优惠的移民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矛盾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