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水资源保护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摘要:汉中作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对水的保护,汉中的发展速度很慢。
如何加快发展速度,是摆在汉中人民面前的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在这个艰巨的任务面前人们发出了两种声音:一个声音在高呼“加速工业化、实现现代化”;但另一个声音也在呐喊:“工业化,现代化对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汉中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两种声音呼唤,要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现代化;要么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水源,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
那么,这二者之间冲突就无法融合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必要的探究,以期获得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汉中市;水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102-04一、汉中经济状况与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始终存在两种发展观。
一种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
在这个事关汉中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上,汉中市历届政府领导人都坚持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始终把治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过去有很多国家大型企业都想在汉中安家,但由于其对汉中的环境,尤其是水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都被汉中市一一谢绝,致使现在的人们还时常评论说:“如果某某企业、某某企业……当时在汉中安家的话,汉中现在的经济状况可以和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媲美……”,是的,情况的确应该是这样,但另外的情况也可能使汉中用几代人的牺牲都换不来的青山绿水,更不可能把“一江清水供北京”。
尽管我们牺牲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但我们会换来更大、更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说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经济发展,这就是汉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发展战略和着力点。
1.“十二五”时期汉中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
全市辖十县一区和一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381万人,总面积为2.72万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
汉中因其山清水秀,历史积淀深厚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汉中也被公认为全球同一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
“十二五”期间,汉中要实现“三个一”、“两个翻番”的总体目标,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一番,三次产业调整到17:40:43,实现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这些目标和构想是喜人的,也是非常具有号召力的,但仔细分析这些数字和汉中的发展状况,似乎显得不十分容易,但又不是不可能实现。
如果汉中依然按照过去所奉行的、口号式的“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所谓的“发展绿色产业”的老路子和发展模式走下去,不从根本上找原因,不把目标落实到行动中,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上述目标,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汉中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要找到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有项目的支撑和带动,做到知彼知己。
从知己的角度看,制约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重要的有三个:一是资源禀赋,环境和生态政策的硬约束;二是经济基础与经济环境较差,引资困难;三是道路交通和思想瓶颈。
从知彼的角度看就是要放眼全球,立足本土,既不可好高骛远,更不能悲观失望,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判断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对汉中而言有三个问题必须要重新认识;一是对西部大开发的认识。
西部大开发已进行多年,但汉中在西部大开发中做了什么?今后还应该做什么必须要有新的认识;二是我们在全省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主要是对我们有较大影响力的“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
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这两地的发展会直接带动汉中发展,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但我们要更多的认识到我们汉中处在两地的夹缝中,如何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劣势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对汉中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汉中的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地区,此项工作做好了,它可以直接起到撬动汉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要做好“水”文章,充分发挥好水的作用。
以上三者可以说是加快转变汉中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着力点,也是汉中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尤其在“水”的问题上,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
2.汉中的水资源(1)水资源数量。
汉中境内有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46.25亿m3(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4.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1.7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为29.6亿m3)其中,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02.53亿m3,嘉陵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43.72亿m3,水源涵养区涵盖全市境内219个乡镇,2285个建制村,363万人口,全市人均水资源量近4000 m3,高于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
(2)水资源质量。
根据汉江流域41个断面监测的数据显示,汉江水质总体稳定良好,局部有所改善。
2010年汉江干流综合污染指数较上年度有所下降。
据2006年以来各年度综合污染指数分析,汉江干流水质稳定,各主要支流综合污染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汉江干流除氨氮指标在枯水季节有超标现象外,其余指标和出境水质符合国家地表ⅱ类指标,平川段符合ⅲ类标准。
汉江主要支流勉(丐)水,褒河、湑水河,冷水河均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ⅱ类水质标准。
汉江流域(汉中段)主要受污染河流为汉江支流濂水河,水体污染物氨氮。
2006年至2010年,石门、强家湾水库水质指标均达到ⅱ类标准。
主要湖泊水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3.社会经济状况汉中市十一县区有八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虽然有工业,但受国家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始终没有大的发展。
2010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09.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从22.08:39.22:38.7调整到21.66:39.64:39.2,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加工、军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日益壮大,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是“十五”的2.06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8.2%以上。
其中,猪药、茶、菜、渔五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8.6%上升到59.9%;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烟酒食品、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62.9%提高到78.9%;全市财政总收入45.2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6亿元,年均增长2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9元,年均增产18.3%;农民人均纯收入4183元,年均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26亿元,年均增长33%;“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01%,cod、so2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8.6%和10.7%,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保持在320天以上。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汉中市政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结构调整,但整个汉中市因所处地理环境和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限制,地方财政收入很低(18.6亿元),如果扣除汉烟二厂的税收,那么汉中的地方性财政收入就很少,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工资上涨很有限,汉中是全国物价三个最高地区之一,生活津补贴和安康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2010安康市城镇居民人均增加津补贴为每月1000元,而汉中则是500元,上世纪80-90年代汉中在全省经济排名的前五位。
这种状况表明汉中在保护水资源中确实牺牲了当地的经济利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水土保护、节能减排、水污染防治是汉中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1.水土保持汉中市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山丘区占总面积的89.2%,降雨量较大,且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70%,暴雨、泥石流灾害频繁。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人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虽经多年治理,但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
据国家卫片解释资料汉江流域尚有水土流失面积0.9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9%,占中线调水工程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0.25%,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每平方公里4060吨,年土壤侵蚀总量为3900吨。
人类活动频繁的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主要分布在两个片区:一片位于汉江以北,从宁强烈金坝到洋县槐树关长达150公里的低山丘陵区,沿线人口密集、工农业相对发达,坡耕地连片,黄棕壤大量分布,地表土质松软裸露,“天晴如刀,下雨如胶”,勉县、汉台、城固、洋县等较为突出;另一片在汉江南岸,从南郑县的黄官延伸到西乡县茶镇,长达180公里,该区为强风化花岗岩地表,每逢汛期,泥沙大量输入,堵塞河道,淤积水库,山体坍塌,甚至造成人畜伤亡。
以宁强县为例: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和《近五百年陕西旱涝分析》资料,从明成化6年至解放后7年(即1470-1956)的486年间,宁强共发生洪涝灾害102次,平均每百年21次,其中大洪涝19次,平均每百年4次;特大洪涝5次,平均每百年1次。
宁强县是全省的暴雨中心之一,26年共出现89场暴雨,平均每年有3-4场暴雨发生,最多的1981年出现14场,暴雨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占全年暴雨总量的86%,1981年宁强全县塌方共604处,总量达1055.6万方,人员死亡35人,倒房1430间,经济损失上亿元。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耕地危机。
根据多年观测,汉江流域内5°-25°坡耕地平均每亩每年流失土壤8吨,耕地呈现出“陡、薄、瘦、碎、尽”的趋势,大部分的耕地耕作土壤平均厚度不足30厘米,土地沙砾化越来越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大大降低;二是生态危机。
由于治理投入不足,致使治理质量不高,进度缓慢,大面积的山区得不到治理,生态环境恶化,每年因洪灾冲毁的农田就达3.5万亩以上,1981年的洪灾造成汉江提防决口4600多处,冲毁村庄324个,房屋18.7万间,死亡369人,受伤605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7.2亿元;三是安全危机。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水土流失不断加剧,下泄泥沙剧增,汉江平川段年最大输沙量达4078万吨。
区内水库已有近百座淤积报废,降低了行洪防洪和蓄水能力;四是调水危机。
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3900万吨,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每年农业生产中的近千吨农药,数十万吨化肥,有相当一部分随悬移质进入丹江口水口,容易造成面源污染,水涵养程度降低,若不彻底加以保护,则会给南水北调造成重大隐患和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