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镇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村镇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一现状概况(一)区位青义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城北郊区,幅员面积30 .6平方公里,共辖10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辖区总人口4.4万人。

绵江快速路和京昆高速绵广段穿境而过,并与高速路出入口相距仅两公里,交通便捷,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本规划区位于青义镇北部青羊村,绵江快速路西侧不到一公里;京昆高速绵广段从规划区西侧通过。

南部为龙溪·汉帝顿别墅区,北部为江油市九岭镇。

规划区通过一路况较良好道路与绵江公路相连,从空中俯瞰,整个规划区状似绵江经济走廊上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

(二)自然条件本规划区高程在m,总体属浅丘地区。

区域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中部有一坡度较大山脊,山脊两侧为向北、向西内凹的缓坡,东南部较平坦。

规划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终年风小,。

年平均气温16.3℃,年均降水量987毫米,相对湿度79%,日照充足,无霜期272天。

规划区内为浅丘地区,土壤以棕黄土壤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堰塘两座,无流动溪流。

(三)资源条件本规划区林业资源较多,以经济果树为主,低山森林植被为辅。

经济果树主要有樱桃、李树、梨树、柿子、枇杷、柑橘等;低山植被以柏木、桉树等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南部平缓地区有连片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经济蔬菜。

(四)社会经济状况青羊村现在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其中耕地1104亩,发展果园经济,园地495亩,以及沿科大路、绵江公路西侧发展餐饮娱乐等部分商业,绵江公路东侧有部分私营工业,村域西部山坡有少量农家乐等形式餐饮娱乐经济。

2008年统计经济收入,乡村集体所得为1421元,农民经营所得84283元,从集体再分配收入9495元,所得总额93778元,人均所得5418元/人。

规划区内以果园经济为主,耕地所种植蔬菜多为自家食用。

目前有一以花卉培育为平台的休闲度假商业位于规划区内,且正在扩建中。

二新村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一)建设条件现状及分析规划区内住宅建筑主要为农民自建住宅,多建于九十年代。

建筑多为经私自增高的3-4层小楼房,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道路边,布局较为零散。

西北部有地震灾后安置房,为两层独栋小楼,但无人居住。

(二)现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析规划区外围为一环状混凝土道路,南、西、北侧为两车道,东、东南侧为一车道,规划区内无建成公路,以田间小路为主。

西北部有一在建道路,已开挖出路基。

规划区内有电力电信、燃气、自来水等公共设施接入,村民也有使用罐装天然气、太阳能,供电线路均为440V和220V架空明线。

但规划区内无排污系统,污水、生活垃圾均为村民自行处理。

规划区内无医疗卫生设施,无教育机构,无文化体育休闲设施,村民就医、小孩上学均需到几百米外的青羊村街区。

仅在西南侧道路对面规划区外有一小卖部可供村民购物。

(三)现状村庄总体特点1,农宅点多面广,结构较松散2,农村产业职能单一,自给自足性强3,人口集聚度较低,且相对稳定4,对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依赖较大(四)村民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1,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大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员中老年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农村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2,产业发展、村镇建设与生态环境、耕地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占地、拆迁问题等也多受村民关注。

3,缺乏比较成熟的新村建设经验借鉴,尤其是新村建设资金问题,需加大对农民的扶持与资金保障。

4,村民生活方式以传统耕作为主,耕地、果园较为分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业产值不高,村民耕作多“靠天吃饭”。

5,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尚需完善,就医、教育问题需就近解决。

(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现状村民居住用地分散,用地不集约,人均建筑用地面积较大,建筑质量较差。

2,缺乏特别突出的自然资源条件,建设发展面临周边同区位资源条件与产业相似村镇的竞争。

3,产业发展面临土地支撑问题,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条件较差,“靠天吃饭”依然存在。

4,建设村民聚居点、配套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面临资金问题。

三规划总则(一)规划背景1,绵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中明确提到,绵阳市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主两副、两带一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以绵阳中心城区为主中心,江油城区和三台城区为副中心。

两带为绵江(绵阳—江油)城镇带和绵三(绵阳—三台)城镇带;一轴为沿山生态旅游城镇发展轴。

三个圈层为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

核心层即“绵江安”城镇核心发展区,由绵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花亥镇区及周边城镇组成。

本规划区位于绵阳市中心城区北侧、绵江经济走廊节点,绵江快速路从规划区东侧经过,属于绵江城镇带与“绵江安城镇核心发展区”交汇点,经济区位优势越发明显。

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推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条例也明确了国家各部门扶持灾区恢复重建的要求。

国家恢复重建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适度扩大成德绵中心城市的规模。

这为绵阳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促进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为涪城区青义镇的灾后重建和快速发展带来了国家政策上的机遇。

3,涪城区“三产富区”发展战略涪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区、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的发展战略,这给青义镇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规划指导思想1,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互动本规划区建设应以产业发展为先导,结合农村土地整理、农村宅基地归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

应以适宜地方产业分布和劳作半径的新村为载体,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途径,对土地及产业进行规模化经营,释放出农村土地最大的产能,从而实现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与新村建设协调本规划区建设应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为前提,布置在现状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基础上,通过整治、拆并等措施,进行新村布局及建设。

3,因地制宜,确定新村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形态的分布特征和现状聚居情况,以农村集中居住区为主,多种模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以新村建设为载体,建设覆盖全规划区的农村道路体系。

通过采取水库水、山泉水、地下水和城市自来水相结合的农村自来水供应方式;积极引入小型生态污水处理方法、小型集中沼气工程技术等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规划原则1、规划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的原则,以改善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

2、规划要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的原则,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业生产力布局统筹规划新村(聚集点)空间布局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3、规划应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资源的原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严格控制新村(聚集点)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4、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和地方建筑材料,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和山水田园风貌,塑造自然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特色。

5、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把满足农民生活、生产和发展需要作为规划的出发点。

(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3、《四川省县域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4、《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导则(试行)》5、《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总体规划》(2008-2020)6、《绵阳市青义镇青羊村建设规划》(五)规划期限2013——2015年(六)规划范围本规划区位于青义镇青羊村西部,西南科技大学北侧。

规划区面积25.6公顷,规划人口600人。

四新村(聚集点)定位与规模(一)新村(聚集点)发展性质与定位青义镇青羊村新村为农林综合服务型新村。

规划建设成为绵阳市城市北部重要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区,以及西南科技大学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二)新村(聚集点)建设标准根据耕地水平和聚居方式不同,农村新型社区的人均综合用地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村庄,人均综合用地指标80—100㎡;对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为0.7亩以下的村庄,人均综合用地指标为60—80㎡,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人均宅基地面积30㎡/人左右。

(三)发展规模规划新村为中型新村,人口规模600人,居住点建设用地57900㎡,人均建设用地96.5㎡/人,人均建筑用地面积㎡。

五用地布局规划(一)布局结构规划区范围内充分尊重地形,形成东西两大片区,东部为居住片区,西部为产业片区。

布局结构为“两轴五片”。

“两轴”为规划区内斜向交叉的两条交通主轴线,“五片”为依地形、交通轴划分的五个功能片区:规划区东南侧较平坦开阔,且靠近规划区主要对外经济方向,规划为居住中心功能区;中部偏东为较缓和坡地,规划为保留耕地经济区,作农民自留地耕作;南部片区为较缓和坡地,规划为复合型农家休闲经济区,主营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经济;西部片区为阶梯状台地,规划保留并发展原有花卉培育基地;北部片区为较陡峭山地,规划为集中果园经济区。

(二)用地布局规划1,农宅用地布局本着节约用地的宗旨,规划聚居点主要在原有居民点基础之上,并占用少量耕地。

公共建筑布置在较大组团中部,方便整个聚居点居民使用。

2,公共设施配套布局1,影响因素:类型与规模,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地方政策规定等。

2,选址原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3,本规划新村为中型新村,考虑主要经济及人流方向为东南向,公共设施布置在东南部聚居点中部交通轴线上。

规划配建便利店、幼儿园、卫生站、社区管理用房、垃圾收集点等。

4,公共建筑统计:六建筑平面布局规划(一)建筑选型与风貌控制意象1,建筑选型户型选择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功能的需要,力求布局紧凑,以实现保护耕地的目的。

前庭后院,重视虚实结合,将传统民居的代表性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相结合,突出了建筑简洁美观大方,又避免了立面呆板重复。

同时,根据住户人数的不同,提供了不同的户型选择,以适应多方面的需求。

规划区内规划了两种户型,以满足农民对居住环境在舒适、健康、安全、美观等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建设新型的生态农村住宅。

2,风貌控制意象(1)风貌控制原则①规划区内建筑的形式、色彩、尺度应与规划区周边居民点风貌相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