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复习提纲课程复习提纲1、根据专题一和教材内容理解和把握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的基本内容。
2、理解和把握中国红色精神之一:井冈山精神的内涵、现实意义及当代启示。
3、雷锋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今时代如何发扬雷锋精神。
4、结合教材内容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功能和时代意义,且结合自身谈如何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
5、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6、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的基本内容。
就是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做做下农村、下工厂。
“基地”就是我们这次挂牌的“一个中心、作为我们的的教学实践和红色育人双基地。
这“三下农村、下工厂要结合学生的实践课程来安排。
三是“三研”——研编教材、研究课题、研发产品。
我们研编的红色文化教材,不仅仅是临沂大学的红色教材,也要成为全国老区大学的教材;研究课题方面,要成立沂蒙文化研究所,作为独立设置的研究机构,同时挂省里批准成立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牌子,还要把省里的沂蒙山文化研究纳进来,共同推进红色文化研究;研发产品就是要研发具有沂蒙老区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这正是目前我们临沂旅游市场所缺乏的。
“六个一”活动:1.一场军训。
高度重视新生军训工作,开展为期两周的新生军训活动,2学分。
2.一场红歌会。
每年在新生中组织开展一次红歌合唱比赛,强化红色记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整体“精气神”。
3.一场红色运动会。
每年举行一次规模适度的红色运动会,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等竞赛中,为师生打造一个喜闻乐见的运动参与平台。
4.一场红色演讲比赛。
鼓励学生进行红色文学与文艺创作,通过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思、学、讲红色文化,在学生中普及红色文化理念。
5.一次红色文化高端论坛。
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红色文化高端论坛,广泛邀请全国各地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的育人价值,不断完善红色育人工程体系。
6.一次红色育人评先树优。
每年评选表彰一次红色育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或红色文化建设精品,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2、理解和把握中国红色精神之一:井冈山精神的内涵、现实意义及当代启示。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现实意义:的信念。
气概。
良好作风。
生命线。
启示之一:无任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工作。
启示之二: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在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中与时俱进,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启示三: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始终牢记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井冈山道路是不朽的,井冈山精神是永恒的。
中华民族的崛起,依靠的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历史文化传统,依靠的是井冈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的事业。
历史造就了井冈山精神,时代需要井冈山精神,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迎难而上,奋发进取,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3、雷锋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今时代如何发扬雷锋精神。
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精神是产生于50年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色。
现代的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集中体现为:爱国爱人,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当前,我们应该发扬雷锋精神?第一,雷锋精神的发扬应该共同参与。
任何一种广泛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的倡导、宣传和组织工作对于活动的发起和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虽然就活动的开展而言,其承担了与参与者不同的角色,但是,在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方面,他们却同参与者一样,承担着相同的职责和义务,甚至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如果将自己抽离于学习活动之外,要求别人学得热火朝天,而自己却在一边袖手旁观,不仅会打击参与者的热情,而且会引发其对活动价值和意义的怀疑。
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一种“政治驱动型社会道德教化模式”[1],它主张欲“治民”先要“治官”。
为政者的道德行为直接影响着民众道德行为,二者是一种“风”与“草”的关系,“草尚之风,必偃”[2],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不仅成为雷锋精神的倡导者、组织者,更应该成为学雷锋的自觉践行者,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不负群众期望。
第二,雷锋精神的发扬应该发自内心。
雷锋精神的发扬要付诸行动,但是,德行与德性之间并不存在绝对一一对应的关系,良好的德行可能恰恰出自于不良的动机。
因此,我们在看到德行对社会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使德行的展开成为一种个体的内在自觉。
雷锋精神虽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是,它的价值和意义却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它留给我们的不是空洞的政治符号,而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因此,雷锋精神的发扬,绝不是一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模仿,也不是一种短暂的表演,更不是一种当下的政治任务,而是一种生命的自我充实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只有真正认识到雷锋精神与人的生活的本真联系,才能褪却浮躁之气,戒除邀取功名之心,使雷锋精神的发扬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追求,从而避免“雷锋三月里来,四月里走”的尴尬。
第三,雷锋精神的发扬应该得到社会环境的有力支持。
德行的展开,不仅需要人们内在德性的完满,更需要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
在一个民风纯朴,信任度极高的社会里,人们不需经过什么内心的纠结,也不用担心会遭致什么风险,就会义无反顾地伸手扶起倒在路边的老人;然而,在一个出手相扶反而可能会被讹诈或诬陷的社会里,人们则可能会选择视而不见,躲之唯恐不及。
因此,要使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社会伦理氛围的支持非常重要。
首先,要为雷锋精神提供各种社会支持(例如精神上的鼓励、赞许),使其得到应有的肯定;其二是建立相应的代价补偿机制,使因践行雷锋精神而遭受损失的人得到相应的补偿;其三是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使那些欲图因一己之私利而消解、打击甚至毁灭雷锋精神的人忘而却步。
总之,“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中,道德义务的无偿性、超功利性和非权利动机性,恰恰应该用道德主体的幸福和欢悦作为最起码的酬报。
”[3]全社会要怀着善意、感恩的心,营造出一种尊重雷锋、爱护雷锋的氛围,才会使得雷锋精神无所顾虑地得到发扬,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
第四,雷锋精神的发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雷锋精神的发扬让社会充满了温情,但雷锋精神不应该承载过多的负荷。
我们在尊重和爱护雷锋精神的同时,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在他人发扬雷锋精神的基础上坐享其成,从而放弃了自身应尽的责任。
我们在赞扬爱心人士拾捡垃圾以保持清洁的行为的同时,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过随地丢弃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环卫工人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因有了雷锋的善举而推卸了自己的责任。
我们在感动于某些年迈老人倾情奉献,供养一些素不相识的学生上学时,更应该反思社会在资助体系建设上是否已经做到位。
总之,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雷锋精神的发扬,但是,一个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其有效运转更离不开各个个体、各个部门的各尽其能、各司其责。
如果将社会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于雷锋精神身上,那么,不仅可能会背离雷锋精神的初衷,甚至可能使得社会成为一个养懒汉的社会。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雷锋精神不可或缺,但是,雷锋精神的发扬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4、结合教材内容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功能和时代意义,且结合自身谈如何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
“爱党爱军”,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这是沂蒙精神的灵魂。
“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宝贵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沂蒙精神的主要特征。
一是地域性。
二是人民性。
这是沂蒙精神最为突出的特征。
三是时代性。
1、政治信仰。
2、价值取向。
3、价值标准。
是非曲直、善恶美丑、荣辱得失。
沂蒙精神就是一面镜子,经常拿来照照,就能找到答案。
4、行为和职业规范。
弘扬沂蒙精神的意义和路径选择(一)在弘扬沂蒙精神中坚定信仰这是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的根本所在。
虽然对信仰问题有多种理解和解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或失去了信仰,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党,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
这也是沂蒙精神在当代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关于信仰的解读。
沂蒙精神是一种当之无愧的坚定的政治信仰。
2、通过弘扬沂蒙精神来净化心灵。
3、通过弘扬沂蒙精神来凝聚力量。
(二)在弘扬沂蒙精神中实现党群关系良性互动这是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的根本着力点。
1、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2、重点解决权力的授予机制问题。
3、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三)在弘扬沂蒙精神中增强党性这是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的目的和方向。
1、党性的内涵。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
3、推进党的肌体不断自我净化和升级。
一、弘扬沂蒙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保证沂蒙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实践的产物。
革命年代,敌强我弱,要想坚持斗争,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沂蒙人民在党的邻导下,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唤起了人民的自尊心和救国热情,不畏艰难,英勇奋斗,以弱小的队伍和简陋的武器,与阵势强大的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战胜内外强敌,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可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革命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建设同样需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发展遭受巨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