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1、列缺是肺经络穴,一穴主两经之病,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过头部。

2、从经别说,离入出合经别在四肢部离开本经,到躯干进入体躯,在缺盆部出,在头面五官部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入表里经。

配穴方法: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调和气机升降,代表:八脉交会穴)、前后配穴(调理脏腑阴阳气机,代表:俞募配穴)、左右配穴(调理左右经气的作用,如中风初期:补健泻患;后期:补患泻健侧;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公孙等);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法(即经刺,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腧中府,同时远取本经的尺泽、太渊)、表里配穴法(调理阴阳经经气,从而调理脏腑,代表:原络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交会配穴法;阳进阴退:根据干支的阴阳属性,天干属阳主进,地支属阴主退,即天干由甲进到乙,再由乙进到丙地支由戌退到酉,再由酉退到申。

以井穴为例,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欲知乙日开井穴的时间,按阳进阴退原则,天干由甲进一数为乙,地支由戌退一数为酉,则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余可以此类推。

经生经,穴生穴:继每日开取井穴之后,欲掌握当日以后时辰应开腧穴,可按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推演。

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

返本还原:其中的“本”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其意为阳经在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

开取原穴的时辰是在开取井穴之后的4个时辰。

例如:胆经在甲日甲戌时开井穴足窍阴,到乙日戊寅时则开取原穴丘墟。

阴经无单独的原穴,而以“输”穴代之。

气纳三焦:是指天干重现日阳经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三焦为阳气之父、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的理论,按“他生我”的规律(“他”指三焦经的五输穴,“我”指值日经),开取三焦经的五输穴。

例如:甲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日干重现的甲申时,则开三焦经的荥水穴液门,余此类推。

血归包络:是指天干重现日阴经的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心包为阴血之母,诸血皆归于心包的理论,按“我生他”的规律(“我”指值日经,“他”指心包经的五输穴),开取心包经的五输穴。

例如:乙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天干重现的乙末时,则开心包经的荥水穴劳宫。

余此类推。

补母泻子取穴法经脉五行留注时间证候举例补法泻法母穴时间子穴时间本穴原穴肺辛金寅咳喘心烦胸闷太渊卯尺泽寅经渠太渊大肠庚金卯齿痛咽喉及口面鼻疾曲池辰二间卯商阳合谷胃戊土辰腹胀脚气烦闷解溪巳厉兑辰足三里冲阳脾己土巳舌本强腹胀满体重大都午商丘巳太白太白心丁火午咽干舌痛掌热少冲末神门午少府神门小肠丙火未项强颌肿肩痛后溪申小海未阳谷腕骨膀胱壬土申头项腰背腘踹痛癫疾至阴酉束骨申足通骨京骨肾癸水酉心悸腰痛少气复溜戌涌泉酉阴谷太溪心包丁火戌心烦胁痛妄笑中冲亥大陵戌劳宫大陵三焦丙火亥耳聋目痛喉闭癃闭中渚子天井亥支沟阳池胆甲木子头痛胁痛疟疾侠溪丑阳辅子足临泣丘墟肝乙木丑胁痛疝气呕吐曲泉寅行间丑大敦太冲头痛: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内伤头痛(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时重时轻,多半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加重);肝阳头痛(头胀痛或抽痛、跳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脉玄数);血虚头痛(头空痛,头晕,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痰浊头痛(头痛昏胀,脘腹胀满。

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瘀血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暗,脉细涩)主穴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廷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阿是穴外关侠溪太阳头痛天柱后顶凤池阿是穴后溪申脉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中冲配穴外感(风府、列缺);肝阳(行间、太溪);血虚(气海、足三里);痰浊(丰隆、中脘);淤血(血海、膈俞)漏肩峰:针灸治疗:治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取。

主穴: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配穴:手阳明经(肩前外)型配三间;手少阳(肩外侧)配中渚;手太阳(肩后部)配后溪;手太阴经(肩前部)型配尺泽;操作:毫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

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运动肩关节。

局部可灸。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手太阳经穴,加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活血而止痛;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

痹证:“痹”有闭阻不通之义,风寒湿热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灵枢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局取+风门、风池、膈腧、血海】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增痛,得温痛减,局部皮色不红。

触之不温,苔薄白、脉弦紧。

【局取+肾腧、关元、命门】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肢体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滑【局取+脾俞、阴陵泉、足三里、商丘】。

热痹(风寒湿邪化热):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

可累及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红、苔黄、脉滑数。

【局取+大椎、曲池、阴陵泉】痿症:“痿”有痿枯不用之意,痿症是指肢体筋脉迟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伴麻木、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病症。

治则:调和气血,濡养筋肉。

取足阳明经穴和相应的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夹脊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配穴肺热伤津配鱼际、尺泽;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配脾俞、胃兪;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脉络痹阻配膈腧、血海;操作: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余穴常规刺。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脏腑背腧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健肝补脾益肾,以达强筋健骨。

中风:先兆症状:患者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但很快缓解。

1、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浅、病情轻)治则:疏通经络、醒脑开窍,取督脉和手厥阴、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配穴:风痰阻络(丰隆合谷);风阳上扰(太冲太溪);痰热腑实(内庭丰隆);气虚络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手指不伸(腕骨);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太冲风市);头晕(凤池天柱);便秘(天枢支沟);尿失禁(中极关元);复视(睛明凤池);足内翻(丘墟透照海)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捻转泻法;极泉在原穴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提擦泻法;、,以患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擦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三阴交提擦补法。

可用电针。

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

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神气、疏通气血;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2、中脏腑:神志不清,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治则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取督脉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配穴闭证(二井、太冲);脱证(关元、神阙)操作:水沟内关方法同中经络;百会闭证用毫泻刺;脱证灸法;二井点刺放血;关元神阙用大艾灸重灸。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

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强;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面瘫: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局取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配穴风寒、风热(风池);气血不足(足三里血海);味觉减退(足三里);听觉过敏(阳陵泉);抬眉困难(攒竹);鼻唇沟变浅(迎香);人中沟歪斜(水沟);颌唇沟歪斜(承浆);流泪(太冲)操作:面部腧穴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急性期面部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宜重;恢复期,合谷平不平泻,足三里补法。

方义面部各腧穴可疏导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取(面口合谷收),与近部翳风相配,以祛风通络。

胃痛: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有关。

治则:和胃止痛。

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配穴寒邪犯胃(梁丘胃兪);饮食伤胃(下腕梁门);脾胃虚寒(脾俞关元);胃阴不足(胃兪内庭)操作常规刺。

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灸,急性胃痛每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方义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府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调理胃气;足三里为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与中脘远近相配,可通条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脘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理脾胃,平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的病症。

泄泻: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脾虚湿盛,肠道分泌清浊的传导功能失施。

治则:健脾利湿,调肠止泻。

取大肠的背腧穴、募穴及下合穴。

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三阴交神阙配穴:寒湿内盛(阴陵泉脾俞);食滞胃肠(下腕梁门);肝气乘脾(期门太冲);脾胃虚弱(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衰(肾俞命门);水样便(关元下巨虚);操作:毫针常规刺。

寒湿内盛、脾胃虚弱可加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虚衰可用隔附子饼灸。

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1次。

便秘: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基本病机:大肠传导不利。

治则:调肠通便。

去取大肠的背腧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配穴:热秘(大便干结,腹胀,口干口臭,尿赤苔黄燥,脉滑数)+合谷、腹结;气秘(欲便不,腹中肿胀,嗳气频作,胸胁胀满,苔薄腻,脉弦)+中脘太冲;冷秘(大便艰涩,腹中冷痛,面色恍白,四肢不温,脉迟沉)+关元、神阙;虚秘(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神疲气怯,头晕心悸)+关元下巨虚操作:毫针常规刺。

冷秘、虚秘可加灸;方义: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与大肠俞同用为俞募配穴法,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三穴共用可通调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的传导功能复常。

支沟宣通三焦的气机,照海滋阴,取之可以增液行舟,二穴均是治疗便秘的经验要穴。

癃闭:小便不利点滴而少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下为“闭”。

病位在膀胱,与肾、三焦、肺、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常。

痛经: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密切。

治则:调理冲任,温经止痛。

取任脉及足太阳脾经的穴位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