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句读五妙招我国古书没有标点,文章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写下来的,所以古人读书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明句读”,即断句,能够准确地停顿和断句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重要标志。
断句题也因其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和考查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是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
但很多考生反映断句题分数难拿,甚至看到断句题茫然不知所措。
那么,文言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结合近年中考典例分析,介绍古文句读六妙招,以期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妙招一:明语法,定句读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碰到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很难断定,这时若能明辨语法,巧抓主干,则会迎刃而解。
因为在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为了体现句子内部的结构,主谓宾三成分之间是要有停顿的。
【真题链接】(2011年兰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0-14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解析】此题可以借助语法知识来断句。
句中“乃令”作谓语,其前面省略了主语“陈胜、吴广”,“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作“乃令”的宾语,所以应在“乃令”的前后断开;而宾语部分“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又是一个主谓短语,“符离人葛婴” 作主语,“将兵” 作谓语,“徇蕲以东” 作“将兵”的宾语,故又可在谓语“将兵”前后断开。
答案示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妙招二:据修辞,定句读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顶真、排比、对称、反复等修辞,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且四六句较多,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题链接】(2010年绍兴市中考题)齐王筑城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
臣怪之,问其故。
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
支,调度、支付。
②踣(b6搏):跌倒。
③应侯:顺应时令。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解析】首先抓住反问句“岂不大利耶?”,便可在“岂”的前面断开;然后分析前面的部分:该部分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和“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三个分句句式较为整齐,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根据古文句子的同构操作准则,他们之间应分别断开。
答案示例: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妙招三:依对话,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对话、引用等内容,一般都有标志性词语,如:曰、云、谓、道、告、对曰、语曰等,这些词语之后,通常要断句,标点符号则使用冒号和引号。
【真题链接】(2011年唐山市中考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解析】首先,我们可以找到标志性词语“曰”并在其后断开,然后再来观察余下的部分:“德之不修”与“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与“不善不能改”是两组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根据句子的同构准则他们之间应分别断开。
答案示例: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妙招四:抓虚词,定句读文言文中的虚词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特别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所以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具体可分为四种情况:①句首助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我们根据这些句首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则可将这些词前面的文字点断,也可以借助它们理解后面的文意。
另常用于句首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一般前后也可以断句。
②句末助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乎、耶、欤、邪”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我们根据这些句末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就能将一篇文言文点断若干处。
③有些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因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是要用逗号或分号来断开的。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真题链接】(2011年承德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乙】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①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月,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②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有苗: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
②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都为劣臣。
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解析】从关联词“是故”、“则”和“而”可以推断,该句为条件复句,“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是结果分句,故在关联词“则”的前面需以逗号断开;结果分句“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又是一个因果复句,“贵臣不得拥蔽”是原因分句,“而下情得以上通也”是结果分句,所以他们之间也需要用逗号断开;“也”是一个句末助词,表陈述语气,其后应有停顿。
答案示例: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解析】此句中的“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是“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也”的省略形式,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所以我们根据判断句式的特点即可在“者”的后面与“则”的前面断开。
答案示例: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不敢东渔于河。
妙招五:补省略,定句读文言文中,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某些句子成分往往被省略,从而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炼。
我们在翻译时需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而朗读时则需在省略处有所停顿。
如:“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此句应该读成“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均省略了“鼓”,这些省略句子成分的地方都要作短暂的停顿。
【真题链接】(2011年连云港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
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注释:①逮:到。
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作主语,“治国之本”作宾语,中间省略了谓语动词“是”,所以应在宾语“治国之本”的前面断开;主语中“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是一个递进复句,故可在两个分句间,即“而”字的前面断开。
答案示例:君爱老/ 而恩无所不逮/ 治国之本也此外,还有依总分,定句读;懂文史,定句读等方法,这里不一一赘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古文的断句是有路可走、有章可循的。
只要我们熟悉了这些断句的方法,并将他们综合运用,相信同学们正确断句的能力一定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