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蛙的大致发育过程 个体 受精卵 发育 系统 发育 单细胞 囊胚 单细胞群 原肠胚 腔肠动物 三胚层 三胚层动物 蝌蚪 鱼 有腿 有尾 两栖类 成蛙 无尾 两栖类
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类似的祖 先。对此也有两种假说: 1、原肠虫学说 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陷,形 成了有原肠和两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原 肠虫。 2、吞噬虫学说 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胞群体内,一部 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 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因现存的较低等 的动物,多由细胞移入而形成两胚层。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二、合胞体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 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构的多核细胞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 早期胚胎发育
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一、关于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二、关于多细胞动物的对称体制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 在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愈简单,在太古代 地层中,已发现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多细胞 动物化石在这里极少,说明单细胞动物的出现早于多细 胞动物。 形态学方面: 从群体鞭毛虫,如:盘藻、团藻等可以推测,群体是 单细胞动物过渡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 胚胎学方面: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卵裂、囊胚、 原肠胚等阶段,均要经过单个细胞。根据“个体发育是 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这一生物发生律,也说明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与受精卵 卵裂 囊胚的形成 原肠胚的形成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胚层的分化
重要概念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
Haeckel(1866)提出的:个体发育(ontogeny)是系统发 育(phylogeny)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个体发育是指从受 精卵到性成熟这,系统发育指种群的发展历史。
蛙的卵裂方式
盘裂(鸡)表面卵裂(昆虫)源自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
胚层的分化
内胚层: 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 官、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一部分; 中胚层: 分化为骨胳、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和排泄器 官的大部分;中胚层介于内、外胚层之间,与内胚 层结合形成脏壁,与外胚层结合形成体壁。 外胚层: 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皮肤腺和其他皮肤衍生 物)、神经组织、感觉器官和消化管的两端。
重要概念
原口动物 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 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物以前的无 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的另一个 特点是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包括: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 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 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口。具有这 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 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
作业:P77第3、4题
中生动物的代表
菱形虫纲双胚虫 直泳虫纲直泳虫
寄生于头足类肾腔中的双胚虫
菱形虫纲双胚虫
直泳虫纲直泳虫
少黄卵
中黄卵
多黄卵
不同类型的受精卵卵裂方式不同,可分为:
1、完全卵裂
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见于少黄卵。 均等卵裂:卵黄少,分布均匀, 卵裂时形成的分裂球 大小相等,如文昌鱼。 不均等卵裂:卵黄少,分布不均匀卵裂时形成的, 分裂球大小不均匀,如蛙。 2、不完全卵裂 卵裂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行,见于多黄卵。 盘裂:卵裂只限于动物极的细胞质部分,如鸡。 表面卵裂:卵裂只限于卵的表面,见于中黄卵,如 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