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倾斜试验讲解
这类机械感受器分布全身,例如:膀胱、直肠、 子宫、食管、肺等。当刺激这些机械感受器时, 就会产生类似反应
减压反射
1、减压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感受器:
压 力
颈动脉体
感 受
主动脉体
器
左室下壁的C纤维
传 入
纤
传入神经:
窦 神
维
窦神经等
经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减压反射
2、减压反射的中枢:
主要位于延髓的加压区 (A、T)及减压区(C、 N)。 也是心血管活动调节的 神经中枢。
脑血流供血特点
脑血流自动调整
脑动脉 灌注压
小动脉 收缩
外周阻力
脑血流量
脑动脉 灌注压
小动脉 舒张外周阻力 Nhomakorabea脑血流量
自动调整下限50~80mmHg < 50~80mmHg自动调整无效,发生脑缺血。
三.晕厥的分类
反射性晕厥
心
源
低血压/
性
全脑低灌注
晕
厥
继发于直立性低血压的晕厥
反射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颈动脉窦综合征
减压反射
➢ 1.减压反射的感受器为压力感受器,故又称压力感受器反 射。
➢ 2. 减压反射及反向的升压反射是维持正常血压及循环系统 稳定的关键。
➢ 3. 过强的或病理性的减压反射能破坏循环系统的稳定。 ➢ 4.减压反射仅对血压突然升高反应,对血压慢性升高“适
应”。 ➢ 5.减压反射弧是各种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最后通道,只
二、晕 厥
晕厥(syncope):是指由于短暂
的全脑组织缺血导致的短暂意识丧 失,特点是发生突然、短暂、自限 性,不需要药物或电转复律,能迅 速完全的自行恢复意识。
先兆晕厥:预示晕厥即将发作的症状和
体征,包括严重的头晕、虚弱无力、面 色苍白、大汗、胸闷、过度换气、黑矇、 听力减退、反应迟钝、恶心呕吐、不能 维持体位等,但无意识丧失。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直立姿势精细的自主 适应,从而减少由于体位的大幅度变化所导致的脑 灌注压和血管内容量的改变。 从仰卧到直立的体位改变时,约有300ml-800ml的血液由胸腔流向四肢,立刻会导致心室充 盈量和平均动脉血压的下降。 为适应这变化,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 器反射性的减少脑血管运动中枢的传入信号,使机 体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脑血 管自动调节保证脑血流供应。
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 制约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起负作用,很好的 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一些人也可以通过瑜伽或生物反馈技术用意识调节自身自 律神经系统的功能。
植物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 和功能的神经。例如,气道的舒缩、心脏的跳动、肠胃的 消化吸收作用等都是由植物神经控制的。植物神经是贯通 全身的,因此植物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前述 的系统的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畏寒、低血压、 呕吐、腹痛、便秘、腹泻、失眠、肥胖、消瘦、肩周炎、 目眩、手脚发痛、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
直立倾斜试验
一、植 物 神 经
又称为自主神经,根据功能和药理特点分为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由脊神经发出,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副交感神经,分为脑部和脊椎骶部;常在动物体的中轴,
由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 分组成:①脑部的中枢位于脑干内,总称为副交感核, 发出纤维走行在第3、7、9、10对脑神经内,控制与调 协内脏、血管、腺体等功能;②骶部的中枢,位于骶髓 2~4节段灰质内的骶中间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至脏器 附近的器官旁节和脏器壁内的器官内节,组成盆神经, 支配降结肠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及外生殖器。
直立倾斜试验
(Head-up tilt test,HUTT)
是调整倾斜床台,使受试者 被动处于头高位倾斜状态, 从而激发和诊断血管迷走性 晕厥的一项检查技术。
是“高速公路”的入口不同。
血管迷走性晕厥
1907年,Gowers首次提出“vaso-vagal” 用来描述与血管舒缩神经痉挛有关的一组 累及上腹、呼吸及心脏的不适症状。 1932年,Lewis重新定义了血管迷走性晕 厥,强调血管(vaso)与迷走神经(vagal)都 参与。 VVS 指特定条件下(如见不愉快的事物、 情绪激动、疼痛、直立时间过长、过热而 拥挤的环境)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血 管扩张及心率减慢,表现为动脉低血压、 心率减慢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 复,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 脑组织对缺氧敏感,对缺氧的耐受力极低
脑血流中断 6 ~8s后,弥 散在脑组织中 或结合在血液 中的氧完全耗 竭——导致意
识丧失。
脑血流中断的时间决定预后
脑血流中断
6~10s 晕厥 10~20s 阿斯、抽搐、昏迷
>45s 脑电活动停止
人脑耐受缺氧的可逆时间 4~6min
影响脑血流的指标
收缩压下降(<80mmHg) 心率下降(<45bpm) 有效循环血量突然下降( >30% )
情境性晕厥
惊恐、疼痛、运 动后、长时站立
转头、领带过紧、 刮脸、颈动脉按摩
咳嗽、喷嚏、吞 咽、排便、排尿
舌咽神经及三叉 神经痛性晕厥
咽部或面部疼痛
交感张力增加
心率增加 收缩增强
刺激颈动脉窦 刺激心肺受体
刺激泌尿及胃肠 道受体,大脑皮
层,及心肺受体
刺激颅神经 (舌咽神经
或三叉神经)
刺激心脏C纤维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机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
加 压 区
减压区
减压反射
3、减压反射的传出神经
交感缩血管神经 (普遍存在各种血管)
经α、ß受体起作用 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
心交感神经 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迷走神经
减压反射
减压反射的过程
动脉血压升高刺激感受器兴 奋,经传入神经刺激兴奋迷 走中枢的活动,同时抑制交 感中枢的活动。经传出神经 作用在心脏及血管,引起心 率下降(<10bpm)及血压 下降(约10mmHg) 减压反射是最重要的、最频 繁的心血管生理调节和反射
当外周静脉血液回流突然减少时,左室充盈量下 降,心脏收缩力相应增加,通过牵拉、心脏快速 的收缩或扩张,刺激位于左心室下壁和后壁的机 械感受器,导致从无髓鞘C纤维到位于延髓的血 管运动中枢的神经冲动发放增加,结果大脑误认 为是高血压等病理情况,由此使副交感神经活性 增强而交感神经活性减弱,导致矛盾性心动过缓 和(或)低血压,引起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