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手抄报秦朝至新中国时期汉字发展文字稿

汉字手抄报秦朝至新中国时期汉字发展文字稿

汉字手抄报秦朝至新中国时期汉字发展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

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
宰相——李斯。

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
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

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

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

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
之为——“秦隶”。

汉朝时期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
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
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

西汉时期
流行的这种隶书。

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
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
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

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
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
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
于何时。

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
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1] 于。

”据此故有草书缘起
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

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

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
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
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
体了。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
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
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
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

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宋朝时期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
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

最早产生于北宋,是由楷书变化
而来。

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

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
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

是人们最
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

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

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新中国时期
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

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