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重点整理

国际法重点整理

1.国际法或称国际公法,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2.近代国际法奠基人是格老秀斯(实质意义上的国际法),著作为《战争与和平法》。

边沁提出国家法这个名称。

1864年丁韪良翻译出了《万国公法》。

3.国际法的渊源是条约、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前两个为主要渊源。

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渊源,国际习惯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渊源,一般法律原则是补充渊源。

司法判决和公法学家学说不是国际法渊源,是确定法律原则的补助资料。

4.国际法的编纂,即国际法的法典化,是指把国际法全部或一部分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系统地用类似法典的条文形式制订出来。

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国际法委员会,负责国际法的编纂和逐渐发展的任务,同时通过《国际法委员会章程》对组织和职责加以规定。

5.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一系列法律原则。

《国际法原则宣言》规定的七项原则:禁止非法使用威胁或武力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履行依宪章所承担义务原则6.国际法主体是指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者。

国家是国际法的主要主体,国家具备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国家的形式主要有单一国和复合国,复合国又分为联邦和邦联。

只有瑞士是永久中立国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但只有个人能承担国际刑事责任。

7.承认是指一个现存国家对于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出现以某种形式表示接受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p57)的。

承认的效果:①为建交奠基;②被承认国作为国际法主体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得到承认国的尊重;③对新政府作出法律承认就意味着对旧政府的承认的撤销;④承认有追溯的效果。

“不承认主义”p618.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由于某种具有国际法律意义的事实出现,使国际法上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从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的改变。

国家继承中条约的继承原则:人身条约不继承,处分性条约、非军事区条约、经济贸易、司法协助、引渡条约应继承。

“白板规则”p66)指当殖民地或附属领土获得独立建立新国家时,这样的新独立国家对原殖民国家或宗主国的条约有权拒绝继承。

国家债务继承:国家债务指一国按照国际法对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任何财政义务。

包括国债(整个国家所负债务)和地方化债务(以国家名义承担,实际只用于地方的债务)。

国家对外国法人和私人所负的债务不继承,地方当局对其他国家所负债务不继承。

政府继承:条约继承:根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55条规定,对于任何旧条约,在未经中国政府承认之前,外国政府不得以此为根据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任何权利主张和要求,更不能根据不平等条约要求任何特权。

代表权继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直到1971年才得到解决。

9.简述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的基本权利是指国家固有的或当然享有的权利,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独立权是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意志处理其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外力控制和干涉的权力。

独立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主性,即国家行使主权完全自主;二是排他性,即国家在主权范围内处理本国事务不受外来干涉。

独立权是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独立权即主权。

独立权既包括政治独立,也包括经济独立,政治独立是经济独立的前提,而经济独立是政治独立的保障。

平等权指不论国家大小强弱或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的同其他国家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权利。

它是主权在国家关系上的表现。

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互不隶属、互不管辖。

国家不仅平等地参与国际法的制定,还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义务。

自卫权是指在国家遭到外来武装攻击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武力措施进行反击的权利。

行使自卫权的前提是遭到武力攻击。

管辖权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以及境外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具有的行使管辖的权利。

一般包括属人管辖、属地管辖、保护性管辖、普遍性管辖。

属地和属人管辖权属于国家的基本权利,属地管辖是最基本和主要的。

10.侵略是违反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原则的最严重的形式,是对一个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最严重的破坏。

干涉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强迫或专横的方式干预另一个国家的事务,以强迫或阻止该国从事某种行为。

中国反对人道主义干涉。

不干涉是指国家有义务不得在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交往方面阻止或强迫另一国家从事某种行为。

11.保护性管辖权是指国家以保护本国重大利益为基础对外国人在外国的犯罪行使管辖的权利。

普遍性管辖是指国家根据国际法对于某些特定的国际罪行,无论罪犯的国籍如何也不论犯罪地于何处,实行刑事管辖的权利。

12.国家主权豁免是指国家根据国家主权和国家平等原则不接受他国管辖的特权。

国家管辖豁免的放弃是指一国通过明示或默示方法自愿地在外国法院不援引其他国家豁免,而就其特定性为或不行为接受外国法院的管辖。

13.简述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国家责任指国际法主体违反自己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时,在国际法上应当承担的责任。

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两个,第一是该行为违背了该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第二是该行为可归因于国家14.简述国家行为的内容①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行为②政府官员的行为③国家机关的行为④代表国家行事的个人行为⑤另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交由一个国家支配的机关所作的行为⑥叛乱或革命起义的行为15.国家责任的免除①同意②对抗措施与自卫行为③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④危难与紧急状态16.简述国家责任的形式中止不法行为;赔偿,恢复原状,补偿(主要也是最常用的),道歉,保证不再重犯,国际求偿17.赔偿责任制度p119①绝对的责任制度②双重责任制度③营运人的赔偿责任制度18.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

19.简述国籍的取得国籍的取得是指一个人取得某一特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身份,可以通过出生和加入两种方式。

因出生取得国籍包括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

因加入取得国籍包括申请入籍、由于婚姻取得国籍和由于收养取得国籍。

20.积极的国籍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国家的双重国籍或一些国家的多重国籍。

消极的国籍冲突是指一个人不具有任何国籍,任何国家根据它的法律都不认为该人是它的国民。

1980年9月10日,中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这部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1、兼采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的原则处理出生国籍问题2、不承认双重国籍3、减少无国籍人21.庇护权是各国自主处理和决定给予外国人庇护事项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22.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关于引渡,各国普遍接受并采用的方法有:1、政治犯不引渡2、本国公民不引渡3、双重审查制(司法行政两部门审查)4、相同原则(在两国法律中都是犯罪行为)5、罪行特定原则23.难民是指由于有正当理由畏惧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遭受迫害留在其本国之外,并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不具有国籍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家以外而现在不能或者由于上述畏惧不愿返回该国的人。

“南森护照”“流离失所者”不属于难民范畴24.人权是指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二战后人权问题开始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事项。

“国际人权宪章”: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12.10被联合国定为国际人权日;1966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25.国际人权保护的实施制度:1、报告及其审查制度2、处理来自国家的来文以及和解制度3、个人申诉制度4、联合国“1503程序”26.领土是指国家所领有的土地,即在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确定部分。

27.世界上的通洋运河主要有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28.论领土取得和变更的方式①先占,是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其他任何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的主权的一种占取行为。

②添附,是指土地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发生增加而扩大了原有的国家领土。

③时效,是指一国对他国领土进行长期占有之后,在很长时间他国并不对此提出抗议和反对,或曾有过抗议和反对但已经停止这种抗议和反对,从而使该国对他国领土的占有不再受到干扰,占有现状逐渐符合国际秩序的一种领土取得的行为,而不论最初的占有是善意还是恶意。

④割让是指一国将其对国家领土的主权转移于另一国。

⑤征服是国家使用武力占领他国领土的全部或部分,在战争状态结束后将该领土加以兼并的一种领土取得方式。

⑥另外还有特别重要的是民族自决的方式29.对领土主权的限制方式1、共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某一特定领土共同行使主权。

2、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出租或抵押给另一国。

3、势力范围是指专门保留由已经有效占领了临近土地的国家将来加以占领的那些土地。

4、国际地役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所设置的一种特殊限制。

30.河流在作为界河时,如果是可航河流,则边界线位于河流主航道中间线上;如果是不可航河流,则以河流水域的中间线为界。

31.南极条约体系是指以1959年《南极条约》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区域性国际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有:①南极专为和平目的所利用②科研自由和国际合作③冻结领土主权要求④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保护⑤《南极条约》协商会议32.*(有补充)国际海洋法是关于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国与国之间在海洋活动中发生的种种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调整国际海洋关系最重要的文件33.历史性海湾:我国的渤海湾,其湾口宽度为57海里。

自古以来就在我国主权控制之下,带有历史性海湾的性质。

另外,有一系列的岛屿将湾口分为八段,最宽一段不足24海里。

因此将这些岛屿相连划直线基线,渤海湾仍属我国的内水。

34.海洋区域的划分内水: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水域。

领海:从领海基线起不超过12海里,管辖权范围包括上空,海面和海底。

毗连区:从领海基线起不超过24海里,管辖权范围包括海面和海底。

大陆架: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从领海基线起200海里~350海里,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适用公海制度。

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起不超过200海里,管辖权范围包括海面和海底。

35.公海的六项自由:①航行自由②飞越自由③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④捕鱼自由⑤建造人工岛屿的自由⑥科学研究的自由36.公海上的管辖权是指对公海上的船舶、人和货物的管辖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