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2-2011湖南大学经济学考研名词解释真题总结

2002-2011湖南大学经济学考研名词解释真题总结

2001西方经济学24分1、微观经济学:又称个量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是从三个层次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即局部均衡价格理论;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即一般均衡价格理论。

2、需求价格: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它取决于这一定量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3、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经济社会在资源和技术一定的条件下,所可能生产出的各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5、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2002西方经济学15分1、边际生产率:指增加一单位的可变生产要素(如L、K)所能增加的生产量。

2、内在经济:即规模经济(或规模效益)。

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总成本增加的倍数,即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3、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4、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升而只可能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就称为“凯恩斯陷阱”。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5、挤出效应:由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C或投资支出I降低的经济效应。2003经济学原理20分1、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2、准租金: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

3、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

4、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

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的状态。

5、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2004经济学原理(一)20分1、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指针对某个经济现象(例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地来说,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

2、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3、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首先提出,用以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

4、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5、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2004经济学原理(二)20分1、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此时的供给(需求)量被称为均衡供给(需求)量。

2、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称该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又称经济效率。

3、消费倾向:又称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用公式表示则是:APC=C/Y。

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5、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使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包括三类不同的动机: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

2005经济学原理30分1、经济租金:对于一些要素而言,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而不影响要素的供给,则这一部分要素收入就叫做“经济租金”。

即由于需求的增长,能使生产要素供给者取得超过保留该要素被供给而至少支付费用的余额。

2、理性预期:3、菜单成本:指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成本负担。

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得名义价格水平有了粘性。

在价格粘性的条件下,厂商对需求变动的反应是改变产量。

这样,总产量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动,经济中就会出现大的波动。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5、流动偏好:6、菲利普斯曲线:2005国贸、产经、区域经济学36分1、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

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2、消费者剩余:3、纳什均衡:是指博弈论中的一种均衡,任一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策略。

4、基尼系数:以洛伦兹曲线为基础,提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A/(A+B)如果A=0,基尼系数为0,收入绝对平等;如果B=0,基尼系数为1,收入绝对不平等。

但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与1之间。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越不平等。

5、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ΔY=ΔI/(1-β),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MPC,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6、挤出效应:2006经济学原理理论经济学20分1、规模报酬: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消费者剩余:4、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的机制。

西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是通过财政收入、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的。

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

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此将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直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

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

5、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存量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

2006应用经济学30分1、恩格尔定理:2、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造成资源扭曲配置。

3、价格歧视:作为价格制定者的垄断厂商,还可以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如果这些不同价格并非因为成本不同造成,就叫价格歧视或者差别定价。

4、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变动所引起的,则税收乘数用公式表示为:ΔY=βΔT/(1-β)。

5、货币幻觉:指人们只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6、个人可支配收入: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

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产品的价值并不一定就是个人收入,在对要素的收入进行各项扣除后(如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等),得到个人收入。

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2007经济学原理30分1、消费者剩余:2、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最优4、投资乘数:5、自动稳定器:6、结构性失业:经济发展过程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而造成的失业。

其根源在于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需要培训成本。

其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不同产业部门的差异程度和劳动者的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

2007经济学综合(405)30分1、消费者剩余:2、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表示生产要素价格一定,生产者支出一定时,所能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

3、价格歧视:4、流动性偏好:5、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它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6、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2008经济学原理30分1、内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的时候,由自身的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的现象。

或者说是厂商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平均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的现象。

2、吉芬商品:吉芬商品是以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商品。

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

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即这类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其原因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加以说明。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以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为条件的。

此外,只有当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边际产量才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4、摩擦性失业: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就业岗位匹配需要时间以及工作的季节性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所造成的失业。

其根源在于寻找工作需要成本。

5、资本边际效率:6、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008应用经济学30分1、帕累托最优:2、隐性成本: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忆秦娥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