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精粹与保健养生论文摘要:国药乃我国之瑰宝,它象征着我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着我国由古至今人民百姓的辛勤劳动,长期实践与智慧的结晶。
在健康问题为人们重视的现在,崇尚保健养生之道的国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于此,以下将对日常生活中的十种中药及其药理作个简单介绍。
关键字:草本功效药材性状在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几千年中,起初文字未兴,药理知识仅靠师承口授,后来出现了文字,逐渐记录成了医学书籍。
这些书籍被称为“本草”,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可惜不少本草现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并于南北朝,经梁代陶弘景整理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
到了唐代,又重新修正,成为《新修本草》,乃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并附有药物图谱。
每药之下不但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并写明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
此外还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与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
国药精粹涉及药材不计其数,博大精深。
以下将对人们熟知或常见的十种中药及其药理进行简单阐述。
1.铁皮石斛,在唐代医典《道藏》中,铁皮石斛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
并自唐宋以来,一直作为皇室贡品。
铁皮石斛,为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
生于海拔达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不耐寒。
一般均能耐-5℃的低温。
铁皮石斛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濒危药用植物。
药材性状: 铁皮石斛,茎经加工呈螺旋弹簧状,习称“西枫斗”,一般2-4个旋纹,拉直后长3.5~8cm,直径1.5~3mm,节间长1~3.5cm。
有的呈纽结状或扭卷成圆形,习称“结子斗”或“圆枫斗”,表面铁绿色。
有细纵纹,有的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
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
嚼之有粘性,无渣,味甘。
功效与注意:铁皮石斛具有(1)强免疫功能;(2)促进消化;(3)护肝利胆;(4)抗风湿;(5)降低血糖血脂;(6)抗肿瘤;(7)保护视力;(8)滋养肌肤;(9)抗衰老等功效。
此外,铁皮石斛鲜品为上,其功效更优,易于吸收,真伪易辨且使用便捷。
2 .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只产生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地域、海拔3500-5000米高寒湿润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上。
是一种高级滋补名贵中药材。
药材性状:冬虫夏草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虫的头部,单生,细长呈棒球棍状;上部为子座头部,稍膨大,呈窄椭圆形,褐色;子囊壳近表面生基部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于子座外,卵形或椭圆形。
虫体表面深棕色,断面白色;有20-30环节,腹面有足8对,形略如蚕。
功效与注意事项:冬虫夏草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等功效。
且主治痰饮喘嗽,虚喘,痨嗽,咯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等症状。
此外,冬虫夏草应常温生服,加热或炖煮会使功效降低。
且应长期服用足够分量。
3.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
耐寒性强,可耐-40℃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
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由于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
药材性状: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
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
根茎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
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
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功效与注意事项:人参具有(1)调节中枢神经系统;(2)促进大脑对能量物质的利用;(3)改善心脏功能;(4)降低血糖作用;(5)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6)提高对有害刺激的抵御能量;(7)抗肿瘤作用;(8)抗氧化作用。
此外,人参补气,体质壮实且无血虚之症时不宜服用。
4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药草,为国之药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且其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化工等领域。
甘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因此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药材性状:甘草,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功效与注意事项:甘草的作用分为三种,(1)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
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2)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
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
(3)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节宜消肿毒、利关节;粉甘草,偏重清内热,泻心火。
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则功效主治亦别。
此外,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不可与鲤鱼同食,且生甘草不宜大量服食。
5 .白术,为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具有悠久的生产栽培和应用历史,原名"术",包括苍术在内。
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多湿,较耐寒,根茎生长适宜温度为26-28℃。
药材性状:白术,根茎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 1.5-7cm。
表面灰黄构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殖留茎基和芽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粘性。
功效与注意事项:白术功效有(1)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
(2)用于脾虚水停,而为水湿、痰饮、水肿,小便不利。
(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汗多。
(4)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
此外,使用时应注意①燥湿利水宜生用;②补气健脾宜炒用;③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6 .黄芩,是多年生草本,在我国临床应用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目前仍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要药。
黄芩喜温和气候,喜光,耐旱耐寒、怕涝。
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疏松肥沃土壤生长,且忌连作。
黄芩分野生家种,以前多为野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家种比例逐渐增大。
药材性状:黄芩,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
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通称子芩,以清火养阴为主;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称枯芩,以清火败毒为主。
功效与注意: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功效。
此外,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此外,黄芩加工蒸法首选,30分钟即可。
黄芩贮藏应置于通风干燥环境下。
7 .三七,又名田七,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三七自古就有“止血神药”的美称。
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
三七为阴性植物,喜散射光,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温凉的气候,对空气湿度、土壤含量、土壤水分有严格的要求。
产地集中,云南占绝大部分。
药材性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
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
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
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皮部与木质部较易分离;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苦回甜。
以个头圆大饱满、身干、个大、体重坚实、断面灰黑色、无裂隙者为佳。
功效与注意:三七主要有(1)止血;(2)抗血栓;(3)促进造血;(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5)抗炎;(6)保肝;(7)抗肿瘤;(8)镇痛等功效,且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
此外,用药时应注意孕妇忌服,同时大剂量服用会出现毒热上攻、肺失肃降证中毒反应。
8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味甘、淡、性平,常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
茯苓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药性平和,被誉为"除湿之圣药"、"仙药之上品",因为其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古人称之为“四时神药”。
茯苓必须有营养支持,且对酸碱度、温度和湿度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药材性状:茯苓,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功效与注意: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
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此外,用药时应注意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谨慎服用。
炮制法为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9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
半夏根浅,喜温和、湿润气候,怕干旱,忌高温。
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在阳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条件下,易发生倒苗。
耐阴,耐寒,同时要求土壤湿润、肥沃、深厚。
药材性状: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味辛辣,嚼之发粘。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功效与注意:半夏有镇咳,镇吐,抑制腺体分泌,抗生育,抑制胰蛋白酶,抗癌,降压,凝血,促进细胞分裂等作用。
其中,半夏主降逆气,祛脾胃湿痰,燥湿止呕,治疗胃不和卧不安。
此外,用药时应注意半夏毒性大,使用应慎重,且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10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采挖后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可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属温里药。
被称为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味辛、甘,大热;有毒。
药物性状:①盐附子:呈圆锥形。
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横切面灰褐色。
气微,味咸而麻,剌舌。
②黑附子:为纵切片,上宽下窄。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
③白附片:为纵切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