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丹徒区上党中心小学何玉庆
摘要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作为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学生进行收集资料、实践操作、合作讨论,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运用得当,都是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接受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

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

一、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法一]:
由“分桃子”故事情境得出“半个”。

师:“半个”该怎么写?你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半”吗?
学生纷纷跑到黑板前画半个圆,写半个汉字,等等,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自己心中的“一半”。

教师请学生一一介绍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

师:小朋友能想到很多办法表示出“一半”,真棒!数学里用二分之一表示“一半”,二分之一怎样写呢?请小朋友讨论讨论……
[教法二]:
同上,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后:
师:小朋友,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

教学里是怎么表示“一半”呢?请小朋友注意看老师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结合直观具体材料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初步认识的意义。

在上面的教学中,学生能够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这正是“1/2”的本质意义。

至于二分之一怎样写,是人为规定的,教法一选择学生探究方式,教法二选择教师讲授方式,显然后者效果更好。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方式可分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类,这种论述得到国际教育界的认同。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简称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形式展示,不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索和发现,只要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是由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

目前我们提倡的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基本相同。

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如果从比较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来看,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

正如布鲁纳认为,了解一般的有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

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这种学习方式花费的时间较多。

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具有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这种学习的心向。

如果同时具备这内外两个条件,同样能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的范围。

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灵活选择
探究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对促发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

笔者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究得知
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是,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学生都能探索得出,有些数学内容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的,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十进制记数法,几何形体的名称,四则计算各部分的名称,约数、倍数、倒数概念等。

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应该看到,接受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不能说教师讲解就导致机械学习。

笔者认为,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内因外因均具备,即使前进的步子小一些,也是有效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溺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理念: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第二,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只要是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那才是最有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