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三DEM建模

实验三DEM建模

实验三DEM建模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用envi软件进行DEM建模。

二.实验工具
安装有envi软件的计算机,组内成员每人一台。

三.实验要求
要求每位组员进行操作,完成实验。

一名组员进行整理,做PPT,组员要求熟悉PPT,随时准备抽查,进行讲解。

四.实验步骤
1.从网上下载原始数据。

2.打开envi软件,打开DEM文件。

3.) 在Toolbox中,启动/Terrain/Topographic Modeling 。

4. 在Topo Model Parameters对话框中,选择地形核大(Topographic Kernel Size)为5。

可以使用不同的变化核提取多尺度地形信息,变换核越大处理速度越慢。

5.通过在"Select Topographic Measures to Compute“列表中点击,选择要计算的地形模型。

6. 如果选择了"Shaded Relief",需要输入或计算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单击Compute Sun Elevation and Azimuth按钮,在Compute Sun Elevation and Azimuth对话框中,输入日期和时间,GMT为9:0:0, Lat(纬度)为40度, Lon(经度)为116度。

单击OK 按钮,ENVI会自动地计算出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改变山地阴影图的颜色设置分别为:红色;原色和彩虹。

d五.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初次使用envi软件,对envi软件的功能有了初步体验。

会使用envi软件进行DEM建模。

Mapgis 实验三DEM建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mapgisk9在dem建模方面的操作工具。

2 熟练掌握mapgisk9数据导入,建模的流程。

二实验工具
计算机一台,mapgisk9软件,采集的dem数据
三实验步骤
1将得到的.grid文件转化为.msi文件,在[编辑输入]菜单下打开得到最终结果:
2也可以将赋值后的等高线文件进行[点线\三角化]得到.Tin文件作为DEM数据文件。

如图:
四实验感受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会了利用软件进行dem数据建模的方法,了解了建模的理论。

实验三四DEM建模和可视化分析
实验目的:
使用ENVI 和ARCFIS 软件进行DEM建模和可视化分析。

实验要求:
通过自主查资料,收集有关建模和可视化分析的文章。

中英文学术期刊皆可。

了解ENVI和ARCGIS 软件的使用。

实验步骤及方法:
1,DEM建立过程就是一个模型建立过程。

从模型论角度来说,数字高程模型就是将源域表现在另一个域(目标域或DEM)中的一种结构.
实验二中通过遥感影像提取立体像对建立DEM本次实验不再赘述。

2,可视化分析过程,首先,载入DEM并打开
在Topographic模块中有3D Surface View,点击它并选中相应的DEM文件。

在接着的对话框中作如下设置。

点击OK。

其中Vertical Exaggeration为高程的夸张倍数,数值越大,高程相对越明显.图像如图所示。

首先载入并打开影像。

依次打开Topographic模块中的3D Surfac点击它并选中该影像。

载入相应的DEM。

在接着的对话框中作如下设置。

点击OK。

生成!
后续的操作中发现图像有偏移现象,如图,水库位置不合适。

经过探讨,最终发现是图像未经过影像校正。

为此,需要载入地面控制点。

依次打开MAP,Orthoretification,CARTOSAT-1,with Ground Control
开始对影像进行有地面控制点的校正。

点击change projection 进行投影设置。

设置如图所示。

在影像上找相对应的地物进行匹配,输入谷歌经纬度及高程。

然后点击Add Point。

完成添加。

地面控制点越多,越利于地面高程的准确性。

可依据实际需要选择性添加控制点。

关联相应DEM后进行输出。

最终DTM精确度得到很大提高。

使用ARCGIS生成等高线:
通过Arcmap载入img文件。

依次打开ArcToolbox下的“栅格表面”,“等值线”。

按需求设置等值线间距,“确定”,生成等值线。

结果如图其中,在ArcGlobe模块下可以生成三维等高线图。

通过ArcToolbox下的“栅格表面”“等值线”生成等高线并与影像叠加。

可以生成含有等高线的影像图。

(测绘1班4组)实验三 DEM生成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利用野外数据采集得到的相关数据记性DEM生成的方法与步骤
2 掌握相关数据处理的流程
二实验准备
实验二获得的相关.dat文件,计算机位
三实验过程
(一)数据转换
.dat文件不能直接在ArcGIS中打开,所以将.dat的后缀名改为.csv.csv文件可以直接导入ArcGIS。

(二)数据导入
Csv文件不能直接在ArcGIS中显示,所以需要将文件导出后导入。

(1)点击导入,输入查找范围,选择相关文件
确认添加
(2)导出数据,设置输出表,点击确定
(三)创建tin
利用Arcmap中的3D analyst工具,加载等高线矢量图层
生成的tin相关图像
从3D Analyst工具栏中的“3D Analyst”菜单中选择“Convert”下的“Tin to Raster...”命令。

(测绘2班1组)实验三 DEM数据建模
一.实验目的:
掌握在ArcGis中利用等高线构建TIN,然后通过内插TIN形成DEM。

二.实验内容:
DEM的建立有基于不规则分布采样点、基于规则格网分布采样点、基于等高线分布采样点三种方式。

由于获取了矢量数据,我们采取了基于等高线分布采样点建立DEM的方法。

基于等高线分布采样点有三种方法可以实现DEM的建立,即等高线离散法、等高线内插法、等高线构建TIN法。

我们采用了等高线构建TIN法。

这种方法首先建立TIN,然后通过内插TIN形成DEM。

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在效率和内插精度上都是最优的。

三.实验步骤:
1.在ArcMap中新建一个地图文档,添加矢量数据:Elevpt_Clip、Elev_Clip、Boundary、Erhai,按住Shift,同时选中多个文件。

2.激活“3D Analyst”扩展模块(执行菜单命令 [工具]>>[扩展],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中3D分析模块),在工具栏空白区域点右键打开[3D分析] 工具栏。

3.执行工具箱[3D分析]中的命令[3D分析]>>[创建/修改TIN]>>[从要素生成TIN];在对话框[从要素生成TIN中]中定义每个图层的数据使用方式。

4.生成新的图层tin,在TOC(内容列表)中关闭除[TIN]和[Erhai]之外的其它图层的显示,设置TIN的图层(符号)得到如下的效果。

5.执行工具栏[3D分析]中的命令[转换]>>[TIN转换到栅格],指定相关参数:属性:[高程],像素大小:[50],输出栅格的位置和名称。

6.单击OK后得到结果。

四.实验心得与体会: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利用ArcGis进行DEM建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加深了对ArcGis软件的熟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