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关于创新教育教案(精选8篇)幼儿园关于创新教育教案篇1活动目标:知道熊宝宝为什么会哭,让幼儿愿意帮助它,会说短句:"熊宝宝不要哭,我为你做__X。
"活动流程:故事讲述--情感体验--帮助熊宝宝活动准备:熊宝宝的脸上贴满泪水;熊的新衣服;长毛绒熊。
活动指导:一、故事讲述1.这是谁?它怎么啦?你怎么知道他哭了?(看见它流眼泪了。
)2.故事讲述:春天来了,小鸟、小蜜蜂它们都穿着新衣服出去玩,熊宝宝说:"我没新衣服、新裤子,我不出去玩啦!呜呜呜……"二、情感体验1.熊宝宝为什么哭?2.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不哭吗?(擦眼泪、抱抱它)三、帮助熊宝宝--给熊宝宝做新衣、裤1.装饰衣裤(蜡笔、印染、棉签画等)。
2.送一句安慰熊宝宝的话(学说句子:"熊宝宝不要哭,我为你做……")。
3.帮熊宝宝穿上新衣服。
幼儿园关于创新教育教案篇2设计意图:因为米是孩子经常要接触到,而且不少家长在家也经常玩,而沙和水相对应米来说比较麻烦,尤其是沙一不安全,二玩起来也不太卫生,不可能长期当作区域来玩,而水受季节的影响,也不可能当作长期的区域来玩,更不可能拓展开来,而米就不同,不但让幼儿在玩中感知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及漏斗式的容器的感受,发展小肌肉动作,而且可以拓展开来,尝试不同的“米宝宝”玩法的不同,如糖果、在同样的容器玩的感受就不一样,米和糖果掉下来的声音不一样,等等,而且米玩过后洗干净还可以吃,感受一粒一粒,白花花,直接明白米煮熟了就是我们吃的饭,知道我们不能撒饭、剩饭,从而让幼儿知道爱惜粮食的道理。
我们根据每个幼儿发展的特点,设计三个层次发展幼儿的能力。
第一层次:感知装米材料区:(提供真实的物品)(1)生活中的工具:各种装米器具若干:如小盘、碗、小调羹、奶粉罐、纸杯等。
(2)真实的食物:米第二层次:感知不同材料区:成品材料:第三层次:自制模拟生活材料区:成品材料:米、糖果、泡沫、白云豆、盆子、轱辘桶、勺子、漏斗等。
目标:1、智慧成长:(1)能够正确地感知装米时容器的性能:知道“上”、“下”、“里”、“外”(2)能够用比较恰当地语言表达自己对装米不同容器的理解:知道底空的不能装米或知道大的.东西装米多,口子大的容器装米容易,口子小的容器装米困难。
(3)能进行简单的观察比较,逐渐开始理解“大小”和高矮,多少。
2、肌体成长:(1)动作比较协调随意地行走并搬运各种玩具玩米,不会将它们到处洒落在地上。
(2)愿意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动作——捞、舀、倒、搅拌等动作。
(3)愿意认识及正确的使用简单的工具:勺子、盘子、碗、瓶子、罐子漏斗等。
(4)知道餐前餐后要洗干净手,不乱扔果壳,吃完食物要漱口,用小毛巾擦干净小脸。
3、社会性成长:(1)乐意与喜欢的同伴分享玩具、食物等。
(2)知道好玩的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学说“借我玩一下好吗?”“谢谢”“我们一起玩吧”。
4、情感成长:(1)在区域活动时不大声喧哗,不影响同伴;(2)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不哭不叫,动动脑筋找老师或同伴帮忙。
5、创造性成长:用各种独特的方法,大胆地玩米。
幼儿园关于创新教育教案篇3活动目标:1.学习双手、双膝着地倒退爬。
2.敢于尝试各种动作。
3.体验模仿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遥控汽车一辆。
活动过程:1.出示遥控汽车,引起宝宝幼儿的兴趣。
2.示范遥控汽车,让汽车倒开,同时反复说“倒车请注意”。
3.请一位动作发展比较好的幼儿表演倒退爬,其他幼儿一起说“倒车请注意”。
4.鼓励每位幼儿尝试倒爬,边爬边说“倒车请注意”。
幼儿园关于创新教育教案篇4教学形式:团体或小组教学教学方法:故事启迪法活动目标:1.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常剪指甲和如何剪指甲。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核心要素:手指甲勤修剪既卫生又美观剪完后把手洗脏指甲要清理活动准备:指甲刀基本过程:(一)导入活动: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自我的小手小脚,上头长着的圆圆的东西是什么?看看指甲里都藏着什么东西?爸爸妈妈经常用指甲刀帮我们做什么?为什么要剪指甲》(二)关键步骤:1.教师:小朋友,你自我会剪指甲吗?明白怎样剪指甲吗?来说一说。
2.教师:看一看教师是怎样剪指甲的?之后再描述。
3.儿歌:指甲刀,张开嘴,咬住指甲不松开。
小小手,来帮忙,用力按下指甲断。
脏东西,露出来,清洁卫生不忘掉。
(三)结束部分:小朋友你自我会剪指甲了吗?以后我们自我能够剪指甲了,我们都要做讲卫生的好孩子。
家园互动:1.家长能够在平时引导幼儿关注自我的指甲,养成勤剪指甲的良好习惯。
2.帮忙幼儿练习剪指甲的技能。
注意事项:教师和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女士不要留长指甲,也不要染指甲,为幼儿树立榜样。
活动反思:1.孩子对活动的哪一环节最感兴趣?为什么?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该如何改善?幼儿园关于创新教育教案篇5活动目标让孩子在课堂上学会认识自己的名字和其他小朋友的名字。
活动准备孩子彩照每人一张贴上名字照片墙上贴好孩子们的照片活动过程1、小朋友们再点名之前,先做做游戏。
2、教师对小朋友们点名——如某某小朋友。
——某某小朋友:到。
然后走到自己的照片前,看好是不是自己的名字,再把照片反过来,让小朋友们欣赏自己的照片。
让小朋友记住这是自己的名字,夸夸小朋友们。
3、教师挨个小朋友都点名一遍。
4、小结小朋友们看看照片墙贴上你们的照片,是不是变得更漂亮了。
现在小朋友们都会认自己的名字了,我们还有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们是不是应该也记住,其他小朋友们的名字啊!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活动,看起来像语文课,跟语文课比起来有感觉少了点什么,但这节课跟语文还是脱不了干系的,本课在活动中认识了自己和同伴的名字,同时也完成了点名工作,在无意中认识了很多字,小朋友们在高高兴兴中上完了本节课。
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当老师的我看着也高兴,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传授给小朋友们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关于创新教育教案篇6目标:1、通过游戏使幼儿知道书要一页一页翻看,初步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习惯。
2、能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
准备:《大嘴巴》大图书制作过程:一、观察常见的菜肴图片,说出名称。
二、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一页一页翻看图书。
1.先看封面,这本书的书名叫什么?2.教师示范,一页一页翻看图书。
这是什么?它什么叫?它喜欢吃什么?(请幼儿喂食)3.小蛙吃了小虫,力气大了,它开始唱歌了:小蛙,呱呱呱,我爱虫子,你爱吃什么?(教师示范)4.按以上方法学习:小鸭子,嘎嘎嘎,我爱吃小鱼,你爱吃什么?小花狗,汪汪汪,我爱吃骨头,你爱吃什么?小花猫,喵喵喵,我爱吃小鱼,你爱吃什么?小朋友,啦啦啦,我样样东西都爱吃。
三、教育幼儿样样东西都要吃。
反思:大图书的制作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它会唱歌,书中的动物形象可以让幼儿喂食,同时可供教师生动形象地演示书要一页一页翻看,因此,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活动中教师教具的运用很重要,它具有一定的隐性指导作用。
幼儿园关于创新教育教案篇7活动目标:1.通过对镜子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镜子可以照人和物.2.发展幼儿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活动准备:每人一面小镜子.活动组织:1.看看小镜子里的自己.师:桌上有什么?可以干什么用呢?现在请你们看看小镜子,你看到了谁?你笑一笑,镜子里的娃娃怎么样?你装出哭的样子,镜子里又怎样?笑和哭谁漂亮?2.看看小镜子里还可以看到什么东西.师:刚才小朋友都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你们在笑的时候真好看,我最喜欢看到你们的笑脸.小镜子里能看到自己,还可以看到什么呢?现在请你们在镜子里再看看,看到别的东西告诉大家好吗?3.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师:小朋友真行,你们在镜子里又看到窗户.玩具架.钢琴......看到的真多.老师用小镜子可以变戏法,你们要看吗?(运用镜子的反光将太阳光照进教室)你们看那里是什么?是谁帮忙把阳光照在墙上成一个圆圆的,可以到处跑的"球"?你们想试试看吗?(带领指导幼儿做阳光反射活动)幼儿园关于创新教育教案篇8设计思路: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玩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为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
在幼儿入园时不难发现他们总免不了带些吃吃玩玩的东西,既然幼儿对吃玩感兴趣,我们何不借题发挥,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这样既体现了“生活即教育,教育走进幼儿生活”的主题,又能让幼儿从中获取一些感性经验,还发展功儿的各方面能力。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源自我班的辰然小朋友带的一个大香蕉,香蕉独特的外形特征启发了我,何不运用香蕉的“卧”、“躺”、“立”等不同状态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并采用“香蕉会变戏法”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玩中探索想象,让幼儿从小养成爱思考、肯动脑筋的好习惯。
这节活动一方面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1、发展了思维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引导了用肢体语言进行动作表现。
3、培养了对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实物:大香蕉若干。
2、方纸盒1个;毛巾若干;录音机。
3、场地:铺设地毯,师幼围坐一起。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因为小小班幼儿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不超过10分钟,所以教师应开门见山地直导入课题。
而下面则是以“吃”为兴趣引线,让幼儿不知不觉进入活动。
教师出示作神秘状,让幼儿猜: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样子是长长的,皮是黄黄的,用手扒去皮才能吃的是什么?幼儿一听到是好吃的,便认真起来,有几个幼儿猜到说:“是香蕉”。
(让幼儿回忆了感性经验)二、拿出香蕉,启发想象,鼓励用动作展现。
教师说:“香蕉会变戏法,你们信不信?”(用疑问、用游戏的口吻再次打开幼儿兴趣的闸门。
)1、师面带微笑,轻轻地把香蕉呈现。
(弯腰状)启发:香蕉开始变戏法了,这样看,像什么?幼儿:像小桥、像月亮。
(师竖起大拇指夸赞)2、师面带神奇色,轻轻把香蕉呈现。
(躺状)启发:香蕉又变戏法了,这样看,又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