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精选3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篇1读了《自主学习》一书,感受最深的是“自主学习中的教师和学生”这一章,特别是文中谈到的“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这一节。
文中谈到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存在的价值,切实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自主学习的养成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具有适度困难而又能克服的学习任务,以增加其学习成功的机会;需要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树立与其相同处境而又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榜样,便于其获得替代性经验;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适当的归因反馈。
那么,反思一下我的教学,我是如何或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助攻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
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现状我校地处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中,主动读书的人很少或仅限于语文书,课外书籍几乎无涉及。
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颇为担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他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付出多,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
3.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需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深切的融入文本,去探究、理解、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体验,才会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
2.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意识和能力,学会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践行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一、关键词“阅读”是搜集处理n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自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书目。
自主阅读能力,它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贵在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认识。
二、课题名称解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旨在立足语文课堂,结合课内课外阅读,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问题、自主阅读的意识能力,寻求解决之道。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了解本班学生阅读的现状,阅读兴趣缺乏的原因,寻找探索一定的方法,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
2、对于阅读的一些不良习惯行为予以纠正,加以正确引导,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方法。
3、立足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自主意识、思考习惯、提取信息的能力予以培养提高。
4、提高学生主动学、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5、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践行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篇2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内涵“注”即注解,“批”即评论,批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加批语和注解。
“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或课外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
批注是一种学习方法,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批注法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批注法来阅读文本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在读物上作注释、写,突出重点,启发思维,以帮助理解和评论。
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将传统的批注阅读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批注式阅读符合汉语言文字重感悟的特点,它强调阅读者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谋而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运用批注式阅读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语言文字,研读文本,读出文本的个人意义。
二、新课标下高年级语文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一)批注式阅读教学实现了互动教学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引入批注式阅读可把这种方式落到实处。
批注式阅读教学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构成互动态势,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沟通,相互交流,有利于群体地扩展,深度地理解文章,丰富作品的内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体性。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没有量的积累,就难以有质的飞跃。
现代阅读活动论证明,只有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背诵,才能生感,沉淀素质。
批注式阅读以读为主,读写紧密相连,边读边写,读时直接,写时具体。
因此批注式阅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起融合的桥梁,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
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把自己和他人对文章的批注收集整理成写作素材,借助、、评论等形式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三)批注式阅读能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指导下的批注式阅读,不但适用于课文学习,也适用于课外阅读。
把阅读范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这不仅使学生可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开阔了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批注式阅读教学符合高年级学习特征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和阅读量在不断增加,其理解力也在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在阅读方面,应该注重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已学的方法,对课文进行理解和体会,领悟表达方法。
通过自我对于文章的理解,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一样独立的阅读结论。
在积累阅读方法的同时,培养自学,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一)、课前自读,养成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课前自读,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起着重要作用。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阅读的习惯。
一个人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而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来自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
在课前的自渎是进行批注阅读的第一步。
从掌握阅读方法出发,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课前自读的方法指导:1、指导学生把握阅读的步骤,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
阅读步骤包括三个环节,即:读→思→查,这就是认真阅读课文,接着思考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然后再适当翻查必要的资料。
具体方法如下:(1)总体通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把握全局,理清脉络,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课文的学习目的。
(2)疑、难点求索:自读中遇到的疑难,不要坐等到老师来解决,而要先行一步,进行一番尝试性的探索。
可以自己进行独立思考,或者是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或者是可以和同学讨论研究。
总之是要在学习之前要先学会疑问,学会自我解疑。
(二)、指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
课前自读须作笔记,而且笔记不能敷衍了事。
学生由于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所做的课前自读的`笔记往往比较空洞,比如随便从课文里抄几个词语,摘录几句话,既没有理解性的说明,又看不出思维的“痕迹”,这种笔记是没有实效性的。
要使学生通过作笔记培养阅读能力,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所作笔记必须写下自己参考或思索得来的结果。
如:在阅读完后,在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旁边写写自己读完的感受,明白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或者在疑惑的地方作下记号,写下阅读后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1、指导学生自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做批注的方法,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
不同的批注符号有不一样的作用,下面用表格表示: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1)“眉批”,即批在书头上;(2)“旁批”,即批在句子旁;(3)“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
最后还要告诉学生批注笔记可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a、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
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b、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
c、批语: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
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
(三)、要认真作好批注。
1、要深入理解,就要能找出课文重点句段和精彩之处,将这些画下来。
同时,对文中人物的行为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人物的对话中听出弦外之音。
2、批注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共鸣。
3、在批注中,可以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
对文章的欣赏,受历史背景、欣赏者、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
但审美标准本身并不是统一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来讲,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并培养其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
四、课堂教读,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得法于课内”是语文教学的至理。
培养“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让学生根据老师对教材的处理随堂记好听课笔记,特别是要能记下老师得出某个结论的具体思路和过程。
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
那么,课堂上如何通过课文的教学,来传授阅读方法,培养分析能力呢?我认为: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平时指导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的习惯。
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
批注式阅读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以课文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
如果脱离了问题,学生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点、难点外兜圈圈,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有限教学时间的荒废,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
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以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阅读的效率。
以阅读为中心阅读批注,必须能促使学生自觉地筛选大量的文本信息,并敏锐地捕捉这其中蕴藏着的有效信息,以突破问题为导向,开展定向的分析探究,集中精力攻克重难点,又能促使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确立批注式阅读的中心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篇3具有阅读能力的幼儿求知欲旺盛,能运用语言大胆与人交往,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