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
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
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
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
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
有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认为炎性肠病的发病是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基因和免疫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一见解,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病是一个疾病过程的不同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
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
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
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病人(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
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天,和高热、腹痛。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同时可能还会伴有并发症,主要为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大出血、息肉、癌变、小肠炎等,有时甚至可引起关节炎、皮肤黏膜病变、眼部病变。
临床上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1、传统治疗药物;2、生物治疗剂;3、微生态制剂;4、抗生素;5、中药治疗。
除去使用药物治疗以外,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以采用手术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介入治疗。
现就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叙述。
微生态制剂是指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人或动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的生理性活菌制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产品。
它无副作用、无残留汚染、不产生抗药性,具有抗病治病、增强免疫和促生长的优点。
产品有固体型和液体型。
常见的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
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是:(1)生物拮抗作用,益生菌与致病菌竞争肠上皮细胞的特殊结合位点,以达到肠道菌群平衡,并且产生对肠道功能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的物质。
(2)与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形成紧密结合,构成菌膜屏障,促进上皮细胞分泌黏液使其在黏膜和微生物之间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定植和入侵,通过阻止细菌黏附、易位或产生抗菌物质来抑制病原菌。
(3)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作用及非T细胞依赖性IgA的分泌。
(4)提高抗炎因子水平,阻断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
益生菌也可通过诱导免疫耐受而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益生菌制剂应用于UC维持缓解治疗的疗效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共6个(629例患者),以美沙拉嗪为对照,UC缓解期维持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复发率上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表明益生菌的疗效与美沙拉嗪相当。
目前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两种: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
固体发酵法是将液体种子与固体培养基(麸皮、玉米面、米渣等)混合均匀,在浅盘或固体发酵罐中进行发酵,然后与适量的载体混合干燥而成。
液体发酵都是大罐发酵,国内外厂家大多采用液体发酵法,此法适用于规模化生产,便于无菌操作,但生产成本较高。
发酵过程进行时首先应该筛选优良的菌种和菌株,目前,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酪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双歧杆菌、枯草杆菌、肠球菌、地衣芽孢杆菌。
临床上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制剂产品主要有阿泰宁胶囊、常立宁片、爽舒宝片等。
其中阿泰宁胶囊又叫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主要组成成分为酪酸梭菌活菌菌粉、脱脂奶粉、葡萄糖粉,适应症为因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各种消化道症状及相关的急慢性腹泻、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和消化不良等。
酪酸杆菌类活菌制剂还包括宝乐安、常立宁米雅片等。
除此之外还有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应用也比较广泛,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主要有金双歧、
贝飞达、培菲康、思连康,金双歧通用名为双骑赶紧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主要成分包括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可用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腹泻以及便秘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慢性腹泻。
除此之外,口服酪酸杆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活菌散剂应用也比较广泛,代表产品为常乐康散剂、胶囊,主要成分包括酪酸杆菌、双歧杆菌活菌菌粉。
我国最早使用微生态制剂乳酶[又名表飞鸣(乳酸杆菌)]生来治疗肠道疾患。
20世纪80年代初康白教授首先研制成促菌生[又名乐腹康(蜡样芽胞杆菌)]以来,各种微生态制剂相继研究成功。
20世纪90年代,常乐康(酪酸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阿泰宁(酪酸梭菌DF96101株或称CGMCC0313.1株)和爽舒宝(凝结芽孢杆菌TBC169株),此外,如思连康(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贝飞达(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双球菌及双歧因子),金双歧(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双歧因子),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源首胶囊(蜡样芽胞杆菌),丽珠肠乐(双歧杆菌),培菲康(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昂立1号(植物乳酸菌等)相继出现,并陆续投放市场,这些微生态制剂一问世,便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并以惊人的速度、良好的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类制剂能纠正微生态失调,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起到有病治病、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主要作用。
微生态制剂可以防治特定的疾病,间接的好处可能包括生物治疗直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既减少了医疗花费,又减少了因经常使用抗生素而带来的严重的抗生素耐药现象。
评价临床疗法必须权衡其益处和存在的风险。
其潜在的风险包括细菌易位、败血症、微生物突变,或由于细菌介入带来的代谢活性变化、免疫功能改变,包括抗生素耐药基因在内的遗传物质的传播,这些潜在的风险被认为与使用某种生物制剂有关。
从已经报告的材料来讲,推测多于实际发生的副作用,其中一种严重情况是:一旦一种制剂的微生物进入宿主,有可能会离开其设想的靶器官和靶系统,移位到新的部位,而其在新的部位时对正常系统的影响尚未知。
当然可能还存在如下诱因,如宿主存在免疫缺陷时,或免疫功能极度低弱时,或置入导管,或肠黏膜受损,或正常微生态被破坏的情况下,口服给予微生物离开胃肠道而出现在血液中(败血症)的可能性增大,即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源性污染,一旦离开原生境就可能致病。
一般来说一种微生物在原生境中是不致病的。
理论上的风险还包括 1.肠道的持久性效应;2.细菌的移位;3.抗生素耐药性;4.革兰阳性细菌细胞膜所含胞壁肽聚糖对诱发关节炎和免疫力低下的影响。
未来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