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三首古诗都与秋天有关,《山行》和《赠刘景文》描绘了深秋的美丽景色,《夜书所见》则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学古诗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径、斜”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寒、径”等13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
3.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教师肯定学生所说)正因为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大自然才更加多姿多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跟季节有关的古诗。
板书:山行(杜牧)(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自由朗读: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课件出示: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重点正音:径jìng、斜xié)3.观看动画课文《山行》: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4.引导交流:(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划一划。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推测提出的问题:山行;远上;生处;寒山;斜;坐;枫林晚。
)(2)大家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它们吧。
利用字典、词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3)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交流)山行: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生处: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三)以画为媒,研读感悟1.自由读诗:现在让我们边读边想,看看诗中向我们描绘出了哪些景物?(动笔圈一圈)2.交流:(1)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
)(2)那么,在诗人杜牧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霜叶外(板书:霜叶),还有哪些景物?(指名说: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3.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
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总结:“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看到白云升腾、飘浮的样子,白云好象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
②引导想象:继续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③边吟诵边想象,齐读前两句。
(2)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①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②指生回答问题,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
【课件展示一组枫叶图】你会用学过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如火的枫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④看着眼前这满山如火的枫叶,诗人忍不住赞叹道——(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时此刻,如果你也与诗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指名读)枫叶似火,层林尽染。
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这胜于春花的枫叶,透过诗句,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⑤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这美好的秋景,这火红的枫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也怀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首诗吧!(师生齐读)。
⑥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4.教师总结: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能把诗人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流连忘返!)5.配乐背诵。
(1)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配乐齐诵。
(课件播放配乐《秋日的私语》)(2)谁能看着画面,背出这首诗?(指名背诵)(四)指导书写课件出示:寒径斜霜1.学生认读、组词、观察生字字形。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山行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第二课时(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诗人杜牧欣赏到了深秋山林的美景,谁能来背诵一下?(生背诵)2.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课件出示: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注意生字“赠、残、犹、橙、橘”的读音。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赏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播放视频《荷花特写》帮助学生理解。
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秋天荷花枯萎的图片】理解“尽”。
)(2)菊花在枯萎时与荷花的枯萎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菊花枯萎的图片】,理解“傲霜枝”)(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
你体会到了什么?2.赏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指生朗读,想想秋天“橙黄”和“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什么特点?【课件出示橘子橙子挂满枝头的图片】(写出了秋天丰收的特点。
)(2)再读诗句,说说从这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秋天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秋天虽然百花枯萎,但仍有秋天独有的特点景色,那沉甸甸的丰收,更是一道亮丽的美景。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1.学生自由吟诵,观看动画课文《赠刘景文》,试着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3.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生字:赠刘盖菊残君橙指导书写,注意“赠、残、橙”字的写法。
(六)课外延伸。
1.背诵《赠刘景文》。
2.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三课时(一)谈话导入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之前,老师想要和大家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不愿意?老师描述,你们来猜猜我描述的是哪首古诗: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是哪首诗啊?(课件出示题目《静夜思》)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
(学生齐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呢?(思念故乡)同学们回答得可真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李白看月亮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么叶绍翁是怎样想起自己的故乡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咱们一起进入《夜书所见》(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介绍叶绍翁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
叶绍翁,南宋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2.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3.播放《夜书所见》影视课文,让学生直观感知古诗内容。
4.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5.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课件出示: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7.思考问题,交流反馈:(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板书:秋天、梧叶、秋风)(2)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所见到的秋夜景象。
)(3)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8.指名朗读:哪位小勇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相机指导诗句的节奏划分和个别字词读音,如:“挑”读tiǎo,而不读tiāo;“促”读“cù”而不读翘舌音的c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