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它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型学科。
实验动物指经过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根据遗传特点的不同,常把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封闭群或远交群和杂交群。
我国根据对微生物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分化为四个等级:普通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无菌级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可以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警卫动物、观赏动物和实验动物。
“AEIR”是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
A为animal(实验动物)E为equipment(设备)I为information(信息)R为reagent(试剂)动物福利的基本出发点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也就是为了使动物能都健康、快乐、舒适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给动物提供的相应外部条件。
动物的五大自由: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
3R原则,指替代、减少和优化原则。
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倒》(1988年),《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七大部委,2001年)从2002年起,国家科学技术部在全国推行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制度,对申领许可证甲位的尖验动物组织机构、人员、设施,动物质量、规章制度等进行全面考核,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动物机构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技术水平.目前,最新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于2010年12月23日发布,201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第二章种是动物学分类系统上的基本单位。
品种是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对动物进行改良、选择,即定向培育,并具有某种特定我外形和生物学特性的动物群体,其特性能较稳定地遗传。
品系即“株”,为实验动物学的专用名词,指来源明确,并采用某种交配方法繁殖,而具有相似的外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遗传特性。
可用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动物群体,如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近交和近交系的概念近交:有意识的从一个动物群体中选用血缘关系比较近的雌雄个体,即有共祖先的兄妹。
母子、父女进行交配,此种近亲交配方式称为近交。
近交系:在一个动物群体中,任何个体基因组中99%以上等位位点为纯合时定义为近交系。
已知近交系数上升率F1与有效群体数目Ne之间的关系为:FI=1/2Ne由上述公式可知,如采有效群体数目过小,必然导致近交系数上升率加大。
特殊类型的近交系动物1.重组近交系2.重组同类系3.同源突变近交系、4.同源导入近交系5.遗传修饰动物近交系动物的特点1.基因纯合性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3.表现型的一致性4.对外界因素的敏感性5.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6.遗传组成的独特性7.背景资料可查性8.国际分布广泛性封闭群动物又称远交群动物,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群体。
第三章实验动物传染病一般有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等4种表现形式。
普通级动物:普通级动物是指不携带国家标准规定的人畜共患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的动物。
清洁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是指除普通级别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简称为SPF级动物,是指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无菌级动物:无法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实验动物。
悉生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是指出自研究目的,向无菌级动物体内人为植入已知的一种或数种微生物的动物。
导致人畜共患病的主要病原体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猕猴疱疹病毒1型(B病毒)、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细菌;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
真菌:皮肤病原真菌寄生虫:弓形虫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人工控制的,供实验动物繁殖、生长的特定场所及相关条件,即围绕实验动物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称为实验动物环境。
而界定实验动物空间、维持其需要的建筑物和设备等,则称实验动物设施。
动物实验实验结果与有关因素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表示:R=(A+B+C) D+ER:实验动物的总反应A:动物种间的共同反应B:动物品种、品系特有的反应C:动物的个体反应D:环境因素(包括实验处理)E:实验误差9.环境因素的分类实验动物的环境是指围绕实验动物客观事物的总和,主要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两大部分。
具体分以下五个方面:①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等。
(一)温度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代谢、影响健康和康感染能力、激发应激反应、影响实验结果(二)湿度②理化因素:O2、CO2、粉尘、臭味、噪音、光照、消毒剂、化学物质。
(一)光照影响视力、影响生理及生殖功能、③居住因素:房屋、饲养笼具、垫料、给食器、供水器④营养因素:饲料、水、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
⑤生物因素:动物饲养密度、社会地位、势力范围、微生物、与人和其他动物的关系。
4.环境国家标准相关指标最大日温差≤4℃相对湿度40~70%动物笼具处气流速度≤0.2 m/s氨浓度≤14 mg/m3(动态指标)噪声≤60 dB工作照度≥200 lx昼夜明暗交替时间:12/12或10/14h在卫生状况上,氨浓度是判断饲养室污染状况的监测指标。
氨浓度≤14mg/ m3。
第五章1.概念: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实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繁殖后代的营养所需称为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不同种动物依食性分为三大类,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
答:①小鼠的营养需要:小鼠饲料中含有18%左右的蛋白质即可满足需要。
小鼠喜食高碳水化合物的饲料,特别需要含亚油酸丰富的日粮。
小鼠对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需要量较高,但对维生素A的过量很敏感,特别是妊娠小鼠。
对繁殖用小鼠还应适当补充维生素E,以提高受孕率,无菌小鼠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②大鼠的营养需要:大鼠饲料中含18%-20%的蛋白质即可满足生长、妊娠、泌乳的需要。
在生长期以后蛋白质需要量锐减,可适当减少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以延长其寿命。
特别注意脂肪酸的供给,因生长期的大鼠易发生脂肪酸缺乏,饲料中必须脂肪酸的含量应占总能量的1.3%,其中亚油酸在饲料中含量不能低于0.3%。
大鼠对钙、磷的缺乏有较大的抵抗力,但对镁的需要量较多,无菌大鼠还应该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④豚鼠的营养需要:豚鼠对某几种必须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的需要量很高。
豚鼠饲料中应保证含有10%-15%的粗纤维,豚鼠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对维生素C缺乏特别敏感,必须在饲料中补充。
一般每只成年豚鼠每日需补充维生素C10mg,繁殖豚鼠为30mg,可在添加时增加10%的安全系数加入饲料中或直接加到饮水中。
⑤兔的营养需要:应保证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在11%以上,从而维持其正常的消化生理功能,但无菌兔除外。
兔日粮应该补充精氨酸,精氨酸是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饲料中含15%左右蛋白质即可满足需要⑥犬的营养需要:必须供给犬足够的脂肪和蛋白质,同时还应考虑饲料的适口性。
犬能耐受高水平的脂肪,并要求日粮中有一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
狗的维生素A需要量较大,尽管肠道内微生物可合成B族维生素,但仍需要补充维生素B12.⑧猴的营养需要:其日粮能量的50%以上来自糖代谢。
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在饲料中应予以补充。
此外,还应有苹果、香蕉、蔬菜等作为辅食。
第六章小鼠习性和行为:胆小怕惊,昼伏夜动,喜群居,适应性差,喜欢啃咬,寿命短。
骨髓为红骨髓无黄骨髓。
终身造血。
小鼠皮肤无汗腺。
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作用(一)药物研究1.药物安全评价试验2.生物制品的检定3.药物筛选4.药效学评价试验(二)肿瘤学研究1.自发肿瘤2.诱发性肿瘤3.人癌细胞转移 4.肿瘤遗传学研究(三)遗传学研究1.遗传学分析2.基因研究3.遗传性疾病动物模型常用品系、品种大鼠习性和行为:胆小怕惊,昼伏夜动,喜独居,喜啃咬,抗病力较强,敏感性强,寿命短大鼠肝分为叶,左叶,左副叶,右叶,右副叶,尾状叶,乳头叶大鼠无呕吐反射,不适合做呕吐实验。
大鼠血压对药物的反应敏感对湿度要求高:空气中的湿度低于40%,大鼠尾巴易发生环坏死症。
室内湿度应保持早40-70豚鼠草食性,喜群居,性格温顺,胆小怕惊。
属于胚胎发育完善动物。
不能合成维生素C豚鼠是进行过敏性休克和变态反应的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特别是迟发型超敏反应与人相似。
目前用于实验动物的是英国种短毛豚鼠、其毛色有单色,双色和三色。
家兔习性和行为:胆小怕惊,昼伏夜动,群居性差,食粪癖,怕潮湿,喜啃咬,草食性,喜穴居主要生理学特点:感觉器官灵敏,对射线敏感,家兔属于刺激性排卵的多胎动物,必须通过公兔的交配动作刺激才能排卵。
家兔妊娠期为30-35天,哺乳期40-50天。
家兔体温变化十分灵敏,容易产生发热反应。
常用品种:日本大耳白兔,新西兰白兔,青紫蓝兔,中国本兔。
均为封闭群动物。
猫对某些刺激或药物反应1.猫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咳嗽,但收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容易诱发咳嗽。
猫的呼吸道粘膜对气体或蒸汽反应很灵敏。
2.对所有酚类敏感3.对吗啡表现为中枢兴奋4.猫的呕吐反射敏感,适合此方面的实验。
犬习性和行为1.与人为伴2.适应性强3.合群欺弱4.爱活动5.性情凶猛6.肉食性主要生理学特点:1.神经类质2.服从命令3.感觉灵敏第七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为阐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或建立治疗方法而制作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实验动物,简称疾病动物模型或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通常可分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等。
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又称实验性疾病动物模型,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认为地诱发动物产生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模型。
卵巢切除致骨质疏松(造模方法)6个月龄体重300g雌性Wistar大鼠或SD大鼠,3%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麻醉,俯卧位固定,在背部中1/3处剪毛,自腰椎沿背部中线向下做纵向切口长约2~3cm,沿肩胛线分别于两侧肋下剪开腰肌,可见位于肾外下方的卵巢及与其相连的子宫角,结扎并切断子宫角,切除卵巢,切口涂青霉素后缝合。
术后3个月出现骨质疏松改变,随着时间延长,这一过程逐渐变慢,最终达到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