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悲剧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诗经中的爱情悲剧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诗经中的爱情悲剧诗一、《诗经·王风·黍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简评:这首诗衍生出一个典故“黍黎”,成为后人感慨亡国、触景生情时常用的典故。
又衍生出一个学术词“黍离之悲”,何谓也?大悲。
二.诗经中最伤感的句子爱情离思五首——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释义编辑“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除却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
顺次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半是由于修道,半是由于想你。
” 其中:“海水”、“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和“云”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
文中句句体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方曾经经受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全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后人用以表达对生命里最美妙事物的怀念及表示对后来事物的黯然失色感。
常表示事业下滑或后续感情生活的悲伤三.诗经中的婚恋诗《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宏大的作品。
《诗经》韵律和谐,美丽质朴,内容丰富多采,对于当时社会的各方面都有非常深刻的反映。
譬如社会的不合理,民间普遍的疾苦,人民对于虐政的讽刺等等。
其中婚恋诗占有肯定的比例。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1/3。
”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特别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倚靠夫妻来战胜灾难,盼望家庭和谐。
娶妻是头等大事,妻子的内在素养打算了家庭的将来。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实,大都描写男女从喜爱始终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
这时的感情是纯净的,布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实的爱情观。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它描绘的是一个漂亮和善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药菜,引起了一个男子的深深喜爱。
采纳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发现水鸟雌雄依偎,盼望有佳偶。
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
所谓比兴,并非诗人直接实行的亲耳所闻,亲眼所见。
乃是实行诗意化的情景,作为思乡感情的媒界,由此产生联想,与主题合拍,使之典型化。
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抱负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欢乐。
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
另外一首《邶风·静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共三章,每章四句,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
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
描写了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
第一章写小伙子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迫心情。
其次章写情人相见后馈赠信物,以加深感情。
第三写静女赠送嫩草和男青年内心的喜悦。
《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欢快,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酷热情感,在这首美丽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首《秦风·蒹葭》也是一首男慕于女的情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首诗与上两首在内容上有所不同。
前两首诗中男女仆人公感情是热忱奔放的。
而在这首却给我们呈现出一对多情、矜持的情人形象。
“以手去接之,以身融之,”“惆怅距离”,营造了一个可望而不行及却又心往驰之的精神境界,令诗意境明丽清幽,具有朦胧美,充满着淡淡的怅惘。
可设想伊人所在地方是一条清亮的河流。
另一边,一名男子“溯洄从之”,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去追寻,期盼可以到达其身边。
可是道路太长,三面环水,伊人宛在水中心,隔水相望,不能促膝谈心。
从而产生了幻像,一幅水面美人图。
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美人在思恋者幻觉中,好象披上了一层镜花水月的轻纱,又仿佛一亭亭玉立的新荷含苞欲放。
面对这样一幅图,你别无他想,只为诗中那位多情而又矜持,执着坚贞的爱情观所感动,发出由衷的欣赏之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道:“在水之湄”,此一句已重扣“溯游从之”。
于是,在前加一“宛”字,遂觉点睛入神之笔,可以说,此篇最得风人深致。
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其实首章巳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从,佳者多有余音。
”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消失。
如《邺风·柏舟》,《邺风·日月》,《邺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我们来瞧一瞧《氓》这首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一篇布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
四.诗经中爱情的诗有哪些《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
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美。
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
一个有意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开心的心情,跃然纸上。
《卫风·木瓜》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颜色,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喜爱,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酷热感人的情歌。
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记,而又无法追求到。
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漂亮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这更增加了他的苦痛,以致消失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快的婚后生活。
《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唱歌,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郑风·褰裳》则是一首以性占有为唯一目的的情诗,女仆人带着满意自己性欲的公开企图,简洁而直接地要求心爱的男子和自己幽会。
《周南·汝坟》第一章代借枝来表示自己的性饥渴,公开表达“我要找寻配偶”的意图,表现的是《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敬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郑风·野有蔓草》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快: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卫风淇奥》这首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喜爱与不尽幽怀。
《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殊,而是由于美人所赠,仆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虽然都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美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妙期盼的。
自由恋爱慢慢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很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为爱侣,其中失落与心酸,谁能道尽说完!《郑风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仆人公可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冲突,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冲突,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个女子如此坚韧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苦痛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剧烈愿望。
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又许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愁闷苦闷心理。
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中女子怀念远方的爱人,在采卷耳时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许久那个箩筐都没填满。
又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面就含有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
还有《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睬她,使她寝食难安。
《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写的则是见到情人时的欣喜心情,可见思念之深之切!《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