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道德讲堂诵经典课本中国电信蕲春分公司“道德讲堂”诵经典第一部分经典书名1、《道德经》,道家典籍,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论语》,四书五经之一,为儒家经典名著之一。
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
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末列为七经之一。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关于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内容主要是在《大学》、《中庸》、《孟子》,而《论语》中不涉及。
3、《孟子》,“四书”之一,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代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以孔门传人自任,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成“王道”,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学说与孔子学说一起,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撷每篇首若干字词组成,并无实际意义。
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经”。
4、《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5、《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6、《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文人墨客,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浪形骸,做“逍遥游”,生云外之志,且中国的文人,大都在现实的纷争中以孔子思想自励,又在内心世界以庄子自谴,所以,几千年来,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因终其书,“游”始终是庄子眼中的最高境界。
7、《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
8、《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9、《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10、《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11、《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未定论。
一说是曾子所作;一说是孔门七十子后学者所作。
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开始推崇《大学》与《中庸》。
北宋时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是为《大学》独立成书之始。
程颢、程颐又编撰《大学》原文章节成《大学定本》。
南宋时朱熹编撰《大学章句》,并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
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12、《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诗经》其中的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1]鼠》就是“风”的代表作,对后代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13、《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左传》传文比左氏《春秋》经文多出11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14、《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
“易”有变易(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故名。
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
传说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
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
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古都安阳。
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15、《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16、《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17、《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8、《汉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19、《答宾戏》,汉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班固的作品,是班固在以宾主问答的方式,阐明“立言”的价值,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而发出的渲泄情绪。
同时,班固以积极的方式化解内心的焦虑,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积极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