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成因探讨
概要:在足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是随时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为了更好减少或避免损伤的发生,在教学中,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及预防的措施和办法,使他们在获得足球训练知识基础上,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训练和比赛任务,达到所预期的教学目的。
思想认识不足,是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主观因素在运动损伤原因中是很重要的,往往一些体育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意义认识模糊,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观念,在思想上、生理上未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自我保护等安全措施未予高度重视
准备活动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肌肉、韧带等得以充分伸长。
特别是在冬季和夏季。
冬天天气冷,机体预热慢,运动不充分,易拉伤肌肉;而夏季,稍一动就出汗,学生认为准备活动已经做好,所以学生准备活动不认真去做,思想上麻痹大意。
一般来说,准备活动的量与强度应较正式运动小,以免由于疲劳影响运动成绩。
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季节气候,学生状态等,编制适宜的准备活动。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学生缺乏必要的预防运动损伤知识有关。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不懂得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致使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并且各校没有安排专门的有关运动损伤的理论教学,由此可以看出运动损伤知识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注重。
由于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规律不了解,在教学比赛中,有些同学好胜意识强烈,动作过大,导致自己或别人受到意外伤害。
加上足球自身的特点(规则中的合理冲撞等),身体接触过于频繁,加上有些更是在剧烈奔跑中的接触,有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就很容易因他人受到损伤。
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是成正比关系,运动技术水平高,运动损伤发生率就低。
一般身体素质不良时,肌肉力量和
弹性就较差,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也较弱,因而容易致伤。
所以,提
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局部组织强度训练是减少运动创伤的有效措施。
一、如何预防足球运动中的损伤
1. 科学地安排准备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多
发季节为冬、夏两季;损伤的年级分布以初一为最多;损伤的种类多
为皮肤损伤、肌肉与肌腱损伤、关节损伤等;损伤多发部位为踝、腿、膝、足等部位其中以轻伤较多;致伤的主要因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规范、准备活动不充分、思想上不重视等。
还要了解在热天,充足的水分对心脏有益,这样身体可以通过排汗降体温,通常在
运动前喝一、两杯水,在运动中10-15分钟和少量水。
人体对脱水的
反应要慢,当感到口渴时,人已经脱水了。
少量脱水影响动作,大量
脱水影响生命。
运动中的大量脱水会导致人的抽筋。
2. 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运动的根本,没
有身体素质,就无法谈起运动。
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了,损伤自
然会减少。
因此,应加强学生身体的全面训练,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
应能力,特别要注意加强易伤部位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
3. 加强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运动中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加强
学生学习的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平时应介绍一些自我保
护的方法。
如果是激烈的教学比赛或运动员训练还必须学会各种保护
支持带的正确使用。
4. 加强医务监督。
注意检查场地设施及器材用具,对有病或病后
尚未病愈、心情不好的学生要在医生或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要加强对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个人服装用具安全卫生检查,不应在不
合格的场地上或不合适的服装上(包括鞋)进行足球运动教学训练。
这是预防足球运动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
5. 加强技术动作规范化学习。
首先要加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
教学训练,使初练者确实掌握正确、规范、合理的技术动作对于高难
动作的学习更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变换,熟悉掌握正确基本技术动作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最好捷径。
二、结论
在足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是随时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为了更好减少或避免损伤的发生,在教学中,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及预防的措施和办法,使他们在获得足球训练知识基础上,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训练和比赛任务,达到所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震;南拳B级难度旋风脚540°接单碟步对运动员损伤的影响及防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廖武装;中学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处理和预防[J];教师;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