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篇一: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本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我院本科师范生,其中包括在校师范生及已毕业且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

从问卷回收情况和答卷的情况来看,广大师生积极配合了此次调查工作。

调查对象中教师占被调查人员的%,学生占被调查人员的%;从政治面貌上看,共产党员占被调查人员的%,其余是群众占%,共青团员占%;从教育工作年限来看,从事教育工作1~5年的教师占被调查人员的%,6~10年的占被调查人员的%,从事教育工作10以上的占被调查人员的%。

此次调查是采用匿名的网上问卷调查方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青年教师及师范学生的师德师风观念和素养、师德师风评价,以及提高师德师风措施的认可度等,统计调查情况,并对结果和存在问题作较深入的阐述和分析。

教师师德素养1、职业意识较强当问到“您喜欢自己的职业吗?”这一问题,%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自己热爱教师职业,回答“一般”的占%,回答不喜欢的只占%。

可见,我校青年师生对自己的职业还是非常认同的,是学校发展可以依靠的主力军。

爱岗敬业是任何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前提。

我校绝大多数师生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表现出较强的教师职业倾向。

但当被问到喜欢教师职业的原因时,大多数被调查者只是认为“工作相对稳定”、“教师职业很神圣”、“喜欢学校环境”、“有寒暑假”,而对“工作的待遇”、“工作的趣味性0”,以及“工作的前途”。

结果如图2图2:您喜欢自己职业的原因在当今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教师职业的假期及较稳定性成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另外教师职业的神圣以及学校优越的工作环境也是吸引广大学子置身教育事业的另一重要因素。

但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收入和待遇、工作的单调性,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能得到大部分师生的认同。

因此,利用师德学习教育活动的机会,对我校师生进行教师职业角色的引导,培养广大师生的职业情感和道德,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很有必要的。

2、教育行为规范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师生对涉及师德的一系列教育行为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且能采用规范的教育方法与行为。

对于“你是否会查阅学生日记或物品”时,%的认为“不会,这是对学生隐私的侵犯”,%认为“看情况,这是了解一些特殊学生情况的途径”,%认为“会,这是教师的权力”。

这组数据反映了教师法律意识较强,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

“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时,你是否会不耐心”,%的教师采取“不会,耐心教育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的教师选择“看情况,罚抄几遍课文或在全班进行教育”,%的教师则选择“会,直接让家长带回去”。

对于“面对压力和烦恼,你是否会拿学生加以排解,%的教师选择“不会,会采用读书、听音乐、运动等自我心态调整”,%的教师选择“看情况,如果学生刚好激怒到我时的话”,只有%的教师选择“会,找由头批评学生”的方式加以排解。

对于“教师是否该收学生家长的礼品、礼金”的态度时,%的教师认为是“不会,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影响了教师的形象,损害了学生的心灵”,%的教师觉得“看情况,只要把握住度,也没什么”,只有%的教师认为“可以,无所谓”。

3、学生对教师师德素养的反映来自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证实了上述状况的真实可信性。

有%的学生将老师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的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是其最可信赖的朋友”,感到“除了学习之外,与自己没有更多的关系”的学生占%。

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修养,使其成为学生的楷模,也使教师赢得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认为“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达%,认为“老师较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亦有%,认为“不关心自己”的只有%。

对于老师是否推销与学业无关的书籍或参考资料,%的学生反映“没有”,%的学生回答“有”,%回答“经常”。

%的学生反映“老师没有要求其与其家人为他办私事”,%的学生反映是“有”,另有%的学生回答“不想说”。

%学生反映“没有老师因各种原因偏袒或歧视学生的现象”,%的学生认为“有”,%的学生认为“经常有”。

尽管在其中一些相同的问题上师生所反映的情况有些差异,但总体还是一致的。

学生问卷中所反映的数据更多的是现实的情况,是检验教师对师德的认识与实践是否一致,因此,更能真实地反映教师师德的实际状况。

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1、对师德师风状况总体评价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教育研究、社会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知识经验的传授者、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有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员。

因此,教师的品德则显得极其重要。

从调查中看到,大部分的教师对目前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部分的被调查者对我校的师德师风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2、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因此,在任何教育体制中,教师总是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

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内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所以,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认为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回答“您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有无必要”问题时,有%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很有必要”或“较有必要”,仅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较没有必要”或“很没有必要”。

绝大多数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同是我校进一步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3、对提高师德措施的认同被调查者对于改进我校师德师风的措施,如“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提供针对性培训”、“宣传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加强教职工队伍的管理”,以及“抓好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建设”等,有%的教师较为赞同,但6%的被调查者认为“引入教师上岗竞争机制”对提高师德师风不太重要或很不重要。

从数据上分析,我校大部分师生对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性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为后续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存在问题及分析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德行高尚的典范。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一种与此俱来的神圣感、使命感,因而师德师风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中的核心内容。

虽然我校师德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极少数教师存在工作敷衍、品行不端、效率低下、散漫随意等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现象。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得知影响我校师德师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个人思想认识不够极少数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较欠缺,没有作为一名光荣教师的神圣感、使命感,仅将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转到其它职业的过渡或跳板,责任心不强,缺乏必然的爱岗敬业精神。

2、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外交往的愈加频繁,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冲击,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在教师队伍中有所蔓延。

虽然近些年来,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教师职业的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工作难度来看,教师的经济待遇仍显不足。

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风气等不利因素使其难以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上来。

3、学校制度不健全、部门缺乏重视师德师风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种主观态度,而教书育人的成果往往伴随着教育对象成长和发展的终生来显现的,因此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考核。

这样一来,与学校其他教学、管理活动相比较,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不够健全。

这种制度的不健全,进一步导致各部门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忽视。

本次在我校师生中进行的师德师风问卷调查,较为详实地掌握了当前我校师德师风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提供了依据。

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

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

当前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所下降,教师自身责任心显得不足。

因此,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十分必要。

篇二: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同样,教师职业道德的立足点也是内在的、自发的。

由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教师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在发展教育、教书育人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

本次调查选择了铁路子弟小学。

之所以选择了该所小学是因为该校1800名学生中有50%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其余则包括铁路职工子女和城乡结合部部分自由职业者的子女。

由于组成成份的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

其次,该校现有教师80余人,其中35名是青年教师。

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考验青年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首要条件。

由于身处农村的影响,有些家长家中忙碌,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孩子人生第一课的教育,造成有些学生进入学校后,不能很快的适应有序而有紧张的校园生活和学习节奏,同时就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困难和压力。

为了让这些学生迅速走出困境,就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用爱心去纠正孩子的缺点,用爱心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用爱心去陪伴他们走过美好的童年。

而一个合格的专业化教师,绝非一日之间就能产生,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机融合的结果。

既有从教之前个人受教育程度、思想修养、专业知识储备、心理与智能养成等必备条件,又有从教之后热爱事业、刻苦实践、潜心钻研、终身学习、不断总结积累和提高;既有法制的规范保障、与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崇尚,也需要教育领域内部的吸引、极力、培养与竞争,和以学校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

这都说明,良好教师职业道德,学生成长成材的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基础。

需要教师一生去追求的目标。

一是教师教育影响的客观性与深刻性,是教育劳动的伦理特点之一。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未定型的青少年学生,可塑性特强。

他们长期地、连续地同教师处于特定的关系中,受着教师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不以双方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