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心板单梁试验报告

空心板单梁试验报告

****新建工程****桥 简支空心板静载试验报告
一、工程概况
****新建工程****桥,主梁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和现浇混凝土桥面板组合而成。

分左右两幅,单幅桥宽20m 。

主梁片数为12块板(半桥宽),单片梁预制长度为15.94m ,采用C50混凝土。

受****项目部委托,**中心于****年**月**日对甲方随机选定的左第左第2跨5#空心板梁空心板梁进行静力荷载试验,以校核该梁能否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

二、试验目的和依据
1、试验目的
通过荷载试验,判断单片空心板梁的正常使用状态,并根据荷载试验结果,结合结构计算分析,对梁体承载能力、工作状态和承载潜力进行综合评估,提出使用建议。

2 试验检测的依据
(1)、《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3)、《大跨径混凝土桥梁静载试验方法》(1982)
(4)、《公路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
根据《大跨径混凝土桥梁静载试验方法》(1982)(以下简称《方法》)规定,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实测挠度、实测应变应满足下式要求:
αβ<<
d
t
w w 式中70.005.1==βα
而t w 为实测值,d w 为相应的理论计算值。

同时,对于残余变形和应变,也应满足下式要求:
γ<max
w w p 式中2.0=γ
而p w 为残余值,max w 为试验实测最大值。

3 试验检测的内容
跨中最大正弯矩工况,测试在试验荷载下跨中挠度与截面应力应变指标。

三、试验梁的选取及安装
由委托方指定一片空心板梁进行荷载试验,试验时梁体按实际使用跨径置于两个支座上。

四、加载方案
试验最大荷载由委托方会同设计单位提供。

按同类型最大的第2片中梁计算,横向荷载分布系数取0.523,得到跨中最大设计弯距为549.7kN.m(公路I 级+铺装)等效换算得出图1的加载方式,跨中最大试验弯距为526.7kN.m,实
验荷载效率系数η
q 为0.977,满足《方法》的0.80<η
q
≤1.0要求。

试验加载分
级进行,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共分3级,如表1所示:
表1试验荷载分级表
荷载级别实际荷载比例(%)实际加载值(kN.m)
1 39.8 214.4
2 71.4 385.0
3 97.8 526.7
加载方式采用局部均布的方式,加载简图见图1。

其中梁净跨距为15.26m,梁上重物相隔1.0m。

采用工地上成卷钢铰线作为加载重物,每卷重量约3.0吨,每卷沿梁长方向约0.9m,具体数据见表2。

按设计吨位的要求,分3级进行缓慢加载,重物上数字表示加载级别。

加载装置的示意图如下:
图1 加载装置的示意图
表2试验荷载重量对应表
位置左3 左2 左1 右1 右2 右3
分布长度(m) 2.63/3 2.63/3 2.63/3 2.78/3 2.78/3 2.78/3 重物重量(t) 2.800 3.020 3.475 3.075 3.005 3.135 为了消除非弹性变形的影响,应先对试验梁进行预压,然后才进行正式加载试验。

加载流程为:
1、预压:0-1级-0
2、基本荷载试验:0-1级-2级-3级-卸载
五、试验方法及测点布置
1、变形测试
试验根据横隔梁的位置进行布置测点,本次共布置4个位移测点,如图2所示。

其中支座沉降测点1#、4#以千分表测量,跨中挠度测点2#、3#以百分表进行量测。

立面图
平面

图2 挠度测点布置图
2、应变测量
在跨中断面布置14个应变测点,测点布置如图3所示:
图3 跨中截面应变测点布置图
六、试验结果分析
1、变形测量结果分析
试验梁在各级荷载作用下,将产生下挠挠度。

表3为各测点的挠度数据表。

注:带*表示已扣除支座沉降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试验梁跨中的实测挠度为8.90mm ,残余变形为1.09mm 。

由ANSYS 模型得到的理论计算挠度为9.43mm ,因此其实测挠度与理论挠度比值满足《方法》要求:
β<8.90/9.43=0.944≤α 式中70.005.1==βα
残余变形值与实测挠度最大值的比值(相对残余变形)也满足《方法》要求:
1.09/(8.90+1.09)=0.109≤γ 式中:γ=0.2
图4 载荷与跨中挠度的关系曲线
图4为跨中截面实际弯矩与挠度的关系曲线。

从该图来看,实测挠度小于理
论计算挠度,并与实际弯矩的关系成直线,表明梁体实际刚度大于设计刚度,并在混凝土线弹性范围内工作。

2、应变测量结果分析
试验梁跨中应变测量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跨中梁底测点(7#、17#)最大应变值为146µε,残余应变平均值为26 µε。

由ANSYS模型得到的理论计算应变为148 µε mm,因此其实测应变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值满足《方法》要求:
α
β<146/148=0.986≤α式中70
.0
05

.1=
跨中的梁底残余应变平均值与最大应变平均值的比值也满足《方法》要求:26/(146+26)=0.151≤γ 式中:γ=0.2
图5 各级载荷下中间腹板应变沿梁高的分布图(1#测点侧)从上图看出,中间腹板测点数据沿梁高直线线性分布规律明显,完全符合梁弯曲正应力分布理论,该侧中性轴位置为距梁底313mm。

图6 各级载荷下中间腹板应变沿梁高的分布图(11#测点侧)从上图看出,中间腹板测点数据沿梁高直线线性分布规律明显,完全符合梁弯曲正应力分布理论,该侧中性轴位置为距梁底308mm。

图7 实际弯矩与梁底最大拉应变的关系曲线
从图5和图6各级载荷下各测点应变沿梁高的分布规律来看,符合纯弯矩梁正应力分布的规律,具有比较好的直线线性关系,与理论计算值几乎相同;实测最大载荷时中性轴位置(约为310mm)比理论中性轴位置369.2mm(距梁底)偏下(表明实际受压区面积较大);而从图7来看,载荷与梁底应变的关系曲线直线规律明显,由此判断梁体在试验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在线弹性范围内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