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目录1. 工程概况1.1 项目概况1.2 深基坑工程概况1.2.1基坑简介简单1.2.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1.3 施工平面布置图1.4 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1.4.1 施工要求1.4.2 技术保证条件2. 编制依据3. 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3.1施工进度计划3.2 材料计划3.3 机械设备投入计划4. 施工工艺技术4.1技术参数4.1.1基坑开挖技术参数4.1.2降水设计技术参数4.2工艺流程4.3施工方法4.3.1基坑开挖施工4.3.2井点降水的施工4.3.3拉森钢板桩的施工4.3.4防护栏杆施工4.3.5管道吊装施工4.4检查验收4.4.1基坑施工质量自控体系4.4.2质量管理小组4.4.3 基坑开挖控制要点及验收标准4.4.4基坑开挖质量保证措施5.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5.1组织保障5.1.1 安全保障小组成员配备5.1.2 安全保障小组组织措施5.2技术措施5.2.1安全技术交底制度5.2.2安全注意事项及要求5.3应急预案5.3.1危险源识别5.3.2危险源因素预防及应急措施5.3.3应急救援装备5.3.4应急救缓药品5.3.5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5.3.6相关部门电话5.3.7培训要求5.3.8应急预案的响应与启动5.3.9 事故报告5.4监测方案5.4.1监测依据5.4.2监测项目5.4.3 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及报警值表见下表5.4.4监测点布置5.4.5巡视检查5.4.6监测频率5.4.7保护措施5.5有限作业空间安全施工措施5.5.1作业范围5.5.2施工安全措施5.6安全用电施工方案5.6.1 现场布置5.6.2临时用电的安全措施5.6.3 施工现场预防发生电气事故应急措施5.7雨季施工措施5.7.1准备工作、组织措施5.8冬季施工措施6. 劳动力计划6.1项目管理人员6.2作业人员7. 计算书及相关图纸7.1 基坑边坡稳定验算(采用同济启明星边坡稳定分析计算软件计算)7.1.1计算参数7.1.2计算基本原理7.1.3计算基本方法7.1.4坡顶有动载情况下的边坡进行安全稳定系数验算7.1.5边坡稳定系数验算结论7.2降水计算7.2.1涌水量计算7.2.2井群涌水量验算7.2.3降水水位验算7.2.4深水井埋置深度7.2.5设计结论7.3钢板桩稳定性验算7.4降水造成地面沉降的估算7.5基坑管涌稳定性验算7.5.1管涌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7.5.2管涌的验算7.6相关图纸7.6.1基坑平面布置图7.6.2应急救援路线图7.6.3施工进度计划图表深基坑专项方案1. 工程概况1.1 项目概况本次设计**路为新建路段,道路北起****,南至****,起点桩号K1+100,终点桩号K2+278,全长1.178KM。
道路规划宽为40m。
具体实施内容为上述路段范围内的土方、雨水管道、污水管道、交通、路灯、通信工程等。
1.2 深基坑工程概况1.2.1基坑简介本次深基坑专项方案为第二次方案审批,原方案于2017年3月19日组织专家论证会,会后根据专家组的意见进行了方案调整,于2017年4月5日通过专家、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工程师审核通过。
于2017年5月3日进行污水管道的施工,至今完成W7—W18污水管道的施工,在此段污水管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比较复杂地质变化较大施工难度较大,为了确保干槽施工,在基坑两侧各增设了双排轻型井点(高低错台布设),在基坑坡脚增设了槽钢和钢板进行支护。
由于现场地质情况与原勘察报告严重不符,由建设单位重新委托南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了二次补勘,于2017年6月12日收到二次补勘报告,二次补勘结果与原勘察报告的土质情况差别较大。
设计单位根据二次补勘察报告对管道基础持力层进行了50厘米厚级配砂石换填。
现我单位根据二次补勘报告和设计变更文件对本工程剩余污水管道(W18—W31)的深基坑专项方案进行重新编制与申报。
本工程污水管道W18-W31段(长549m)污水管道沟槽开挖深度(6.37—5.4m)均超过5m,槽底高程((-3.07)—(-2.11))m。
本次编制的深基坑专项方案以W18—W20段管道基坑为例(此段基坑最深),基坑尺寸为长80m宽17.3m,基坑底标高为-3.07m,基坑深度为6.37米,本基坑放坡采用放坡和拉森钢板桩支护相结合的形式,上层土按1:1放坡,下层土按采用钢板桩支护。
本工程超过5m的基坑均按此方案进行放坡和支护。
管道基础形式:(1)污水支管:PVC-U实壁管采用360°砂基础(2)主管道:预应力混凝土低压排水管(SYG)采用135°钢筋混凝土基础。
(3)污水管道及检查井基础下50cm采用级配砂石进行换填处理,换填宽度为基础两侧向外各加宽50cm。
1.2.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1、地形、地貌厂区地貌单元属长三角洲冲积平原北翼,整个厂区多为农田、民房,有明河、局部有暗沟分布,河边地势稍低,其余地形尚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85国家高程基准3.0m~3.5m。
2、地基的构成与特征(1)原勘察报告信息根据勘探结果,在钻孔深度20~30m内,将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分成5个工程地质层,其中层1分为三个亚层、层2分为两个亚层,各土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冲填土(层1-1):②、冲填土(层1-2):③、淤泥(层1-3):④、粉土夹粉砂(层2-1):⑤、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层2-2):⑥、粉砂夹粉土(层3):⑦、粉土夹粉质黏土(层4):(2)补勘勘察报告信息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可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除冲填土外,均属第四纪长江冲积层(Q4al)。
自上而下各土层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描述如下:对于道路工程,有影响的主要土层是①层冲填土,根据土的统一分类法进行补充定名:①层土为粉土质砂夹含砂低液限黏土。
(3)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对比(4)水文条件勘察揭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与团结河水补给并受长江水位影响,枯水期地下水向长江径流,丰水期地下水受长江水体补给。
勘察期间进行了地下水位及地表水位观测,水位变化不大,钻孔内初见水位标高约为2.60m,稳定潜水位标高约为2.40m,水位年变幅1.50m左右,一般在85国家高程1.50~3.00m之间,历史最高水位约为标高3.00m。
3、周边环境本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的外部环境有:① 基坑降水井至江堤的距离为56.5米。
② 其余均为吹填空旷区域,地下无其他相关管线。
1.3 施工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4 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1.4.1 施工要求1、场地内如有地下管沟及电缆、光缆等管线,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
2、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浇筑垫层混凝土;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四周坡顶设置符合相关规范的安全防护措施。
3、基坑开挖四周坡顶禁止大型车辆停放且不得堆放施工材料等。
4、在基坑开挖、地基验槽及基础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有地下管线、结构物分布时,应提前进行妥善处理。
5、基坑开挖时,其纵横向边坡放坡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取开挖时的安全坡度。
必须分段、分区、分层、对称进行,不得超挖。
6、纵向放坡开挖时,应在坡顶外设置截水沟或挡水堤,防止地表水冲刷坡面和基坑外排水再回流渗入坑内。
7、基坑开挖后,应及时设置坑内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坑底积水。
8、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9、机械挖土时,坑底应保留100mm厚土层用人工挖除整平,防止坑底土扰动。
1.4.2 技术保证条件1、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质检员、施工员、技术人员等熟悉、审查图纸并做好记录,参加专家论证会。
对专家论证意见认真阅读并在施工中严格按专家要求进行。
2、编制材料、成品、半成品、机械设备、工具、用具及各技术工种劳力进场计划。
3、由测量人员引进座标、水准点并设置控制桩,做好保护。
4、对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5、做好各级的技术安全交底。
2. 编制依据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9、《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设部建质【2009】87号);10、《南通市市区深基坑工程管理暂行办法》(通政规〔2012〕1号)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12);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5、《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3. 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3.1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污水管道计划在106天内完成,详见第七章进度计划横道图。
3.2 材料计划根据本工序材料使用计划,落实供货渠道,并对购进的原材料进行复验等工作。
材料进场计划如下表:3.3 机械设备投入计划1、现场在各个施工阶段投入相应机具设备,满足工期、质量要求。
2、机械设备进场前要实行试运转制,性能良好方可投入使用。
现场配备若干名机械修理工,对机具设备定期检修和日常维护保养,保证机具正常运转。
3、操作上“人机固定”,谁操作,谁负责。
主要施工机械详见下表:4. 施工工艺技术4.1技术参数4.1.1基坑开挖技术参数1)根据勘测报告孔号J4的静力触探图可知本深基坑的土层结构为:①吹填土2.6米厚(层底标高为0.7m);②粉土夹粉砂2.2m厚(层底标高-1.5m);③粉砂夹粉土4.8m厚(层底标高-6.3);④粉土夹粉质黏土厚1.1m(层底标高-7.4m)。
⑤粉砂夹粉土1.3m厚(层底标高-8.7);2)基坑开挖深度为6.56m。
3)开挖放坡按,0.7m至原地面按1:1坡度;0.7m至-3.07m采用钢板桩支护直槽开挖;标高0.7米处做3米宽的二级台阶。
4)机械挖土时,坑底应保留100mm厚土层用人工挖除整平,防止坑底土扰动。
4.1.2降水设计技术参数建筑场地浅层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主要位于层1~层5中。
补偿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以及区域水系。
水位水量跟季节和人类活动有关,水量较丰富。
勘探期间测得场地内平均初见地下水位标高为2.78m(平均埋深为0.66m),平均稳定地下水位标高为2.90m(平均埋深为0.54m)。
根据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水文地质资料,近几年场地内最高地下水位标高约为3.00m,最低地下水位标高约为0.80m,本工程地下水水位年平均变化幅度约2.20m。
4.2工艺流程4.3施工方法4.3.1基坑开挖施工1、基坑开挖方法本基坑采用纵向分段降水、分段开挖,具体施工方法如下:基坑开挖断面图⑴、选用2台履带反铲挖掘机(1m3)接力作业,将土方堆至污水管道基坑西侧。
开挖过程需注意:堆土坡脚距槽边不小于5m;堆土高度不应超过1.5m;土方距基坑5m外堆置,以便回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