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普朗克看不懂相对论说开去

从普朗克看不懂相对论说开去

科学时报/2009年/3月/4日/第A03版
国内
从普朗克看不懂相对论说开去
《前沿科学》创刊两周年座谈会聚焦原始创新与非共识项目
李晨
普朗克看不懂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他的论文发表在德国的《物理学年鉴》上。

当时,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是这篇论文的审稿人。

他在论文评审意见中说:“我看不懂这个文章,但我觉得有点新东西。

”因为普朗克的支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时问世。

这是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曾国屏在以“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攀登前沿科学高峰”为主题的《前沿科学》创刊两周年座谈会上讲到的一个科学史上的细节。

“世界上最重要的真理是真善美,真在第一位,没有真就没有善和美,所以敢讲真话是科学创新哲学的金钥匙。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范良藻说。

爱因斯坦很幸运,没有因为普朗克看不懂相对论而被埋没,但科学史上还有很多假说,如原子分子论、大陆漂移说等都是几十年以后才被认识到价值的。

曾国屏说:“科学总是寄托于猜想、假说这种学术形式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假设本身是良莠不齐的,因此我们的科学研究强调实验和检验。

但这样容易形成一个怪圈,因为没有资助就无法检验,因为没有检验成果又无法发表论文,然后又陷入得不到资助的循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认为,要在科学前沿得到一个重大突破,没有科学精神做支撑是不可能的。

在创新探索中,由于很多问题尚未突破,对一些超前性研究还不可能达成共识,因此一些科研人员很难获得支持进行自由探索。

“我认为这是科学工作者常常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在我自己的科研生涯里就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通过长期的科研积累看到一个新的科研成长点,或者是根据国际发展看到一个成长点,非常激动,甚至彻夜难眠,觉得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你提出来得不到支持,甚至有人认为这很荒谬,这个问题怎么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越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如果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那就是普及的东西了。

前沿科学是需要探索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掌握。

一个难题没有解决,肯定存在特殊的难点。

自由探索需要非常规支持机制
“前沿科学提倡自由探索,就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其核心在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王越强调,科学精神一是要大胆地、科学地怀疑,未知的东西很多,现在看起来都是不可理解的,但只要精心研究和探索,是能够慢慢取得认识的;二是要有平等的讨论,不能以大教授身份压制年轻人。

前沿探索要想从一开始就有商业利益,或者得到别人支持,是不可能的。

技术创新没有人文精神支持也是办不到的。

前沿科学要发展,就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地为社会民生和某一个发展问题努力拼搏的人文精神做支撑。

所以,在前沿探索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一个根本的要点。

匡廷云认为,对于非共识话题,尤其需要战略讨论,目的不是取得共识,而是获得支持。

因为“非共识”的问题,无法获得支持就无法开展研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认为,自由探索的重大创新需要非常规的资助机制。

现在的情况是非常强调规范化管理,武夷山认为这是必要的,但过度强调审计规定、财务规定等,有可能会抑制创新。

“如果这种管理思路占主导地位,那是十分可怕的。


武夷山举例说,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和袁隆平,他们最初的研究项目如果按照常规要求申请,很难获得支持。

实际上,很多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当初的研究课题如果按照现在常规的申办程序,可能都申请不下来。

他认为科研管理应有不同的模式,“就如同在农业发展上有‘大包干’和‘家庭承包’模式,也有坚持‘大集体’方式的华西村和南街村模式一样”。

因此,“在资助机制上,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有像自然科学基金一样规范的管理模式,也要有非常规资助机制”。

向普林斯顿借鉴经验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原所长朱重远当年为了制定理论物理所的发展战略,曾经到世界上很多研究所调研,考察他们的办所方针。

结果发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办所方针就是自由探索,不鼓励定向型的研究。

它对于来访的境外研究人员完全不评价发表多少论文,研究人员做什么题目也不作要求。

因为它相信到普林斯顿的人都是很有能力的,他们有能力创新。

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到目前为止,普林斯顿出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菲尔茨奖获得者。

但是,中国现在没有像普林斯顿这样的科研机构。

朱重远和理论物理所的科学家们尝试引进普林斯顿的一些做法。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介绍,2007年,该所正式成立一个旨在探索科学前沿的、全新的国际合作研究机构——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作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同时肩负国内外双重重要角色。

在中国国内,它将协调物理学基础研究,促进物理与天体物理、宇宙学、生物物理、纳米科学、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太空技术、信息技术与能源科学等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国际上,它将组织学术会议、研讨会、客座研究项目、访问学者等方式,促进中外科学家交流与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