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的故事读后感

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的故事读后感

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的故事读后感导读: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的故事读后感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吧!那肯定也听说过他那伟大的相对论理论。

众所周知,相对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的,分成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

而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在大学的物理学科才有所涉及,那些深奥的理论是不是已经让你望而却步了呢?别,请走上前来,看看这本书——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的故事》,跟伟大的爱因斯坦一起走上“相对论”的旅途吧!记得小学一年级时,一位老师告诉过我,按照相对论,如果人类能够发明比光还快的机器就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社会。

如果找到虫洞,并且能够放大、移动虫洞的位置,就可以去往未来。

多么神奇!一直以来,我就对相对论很感兴趣。

可惜,妈妈帮我找到的资料都很难懂,不过这本书可非常有趣,让我爱不释手。

因为深入浅出是这本书的特色,高深的理论知识在一个个简单常见的例子中变得简单明了,虫洞、黑洞、时间机器等不再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词语。

即使你是一个物理零基础的孩子,只要用心读这本书。

相信它也会让你“赖”上物理,爱上科学!这本书分成九课,都是以爱因斯坦为主讲老师,给孩子讲课的形式来给我们传播知识的。

分别是第一课什么是速度?第二课光的速度不会变?第三课能够到达未来吗?第四课对于运动中的人来说,距离变短了。

运动会使物体的重量发生变化。

宇宙是什么样的呢?地球拉住了布娃娃。

重力使光线变得弯曲。

能够吸引一切的黑洞。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九课,因为读了这一章节之后,我解开了一直藏在心里的谜团——为什么地球没有被虫洞吸进去。

这是因为:重力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黑洞是一个拥有巨大重力的天体,到了黑洞附近,任何物体都逃脱不了它那强大的吸引力。

那么为什么地球还依然存在呢?因为,虽然宇宙里有很多黑洞,但是那些黑洞只能吸引一定距离内的物体,距离越远,黑洞的引力就越小。

也就是说,地球是位于黑洞的边界线之外,所以它不会被黑洞吸进去。

哈哈,可真有趣。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我们小学生也要通过阅读,思考,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即使不能成为科学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让有趣的科学知识伴我们成长。

大家一起来读书吧!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的故事读后感2记得第一次接触相对论是在上大学学大学物理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学的是相对论中最粗浅的一些东西,但即使是这样,相对论带给我的感觉是深奥、难懂以及强大的好奇心。

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的关系,一直没有去看过相对论的相关书籍,直到最近,在网上由于偶然的原因,看到黑洞的报道,才又把深埋在心里十几年的对相对论的强大兴趣激发出来。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在读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候,因理解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就在那儿沾沾自喜,鼓吹如果自己能早些出世有幸与爱因斯坦联播研究相对论的话,相对论就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其实这位老兄根本都不用沾沾自喜,我想的话,这位老兄看的肯定是《相对论浅说》这一书,如果看爱因斯坦的原作,那真的是叫一个难懂,那里面有的是公式的推导,这里面涉及数学中的多门分支,首先是线性代数,然后是几何学、复变函数、高等数学、拓扑、图形论等等。

不仅要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还涉及到广泛的化学知识。

就一个黎曼方程就可以让一个人穷其一生去研究。

当然相对论也并非深奥到完全不能理解。

随着人们对观念的逐渐改变,相对论中的很多东西也并不是常人不能理解的。

举个例子,相对论中的时空概念。

按照我们的习惯思维,空间中任何一点,我们都可以用三维坐标来确定,意思就是说,任意一点,我们都可以选定一个三维坐标,来确定其在空间的位置。

这种坐标系,在相对论中被称为惯性坐标系,也被称为静态坐标系。

实际上,宇宙中的任何物质以及宇宙空间都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因此,我们习惯中所理解的三维空间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空间。

如果说,我们习惯中的三维空间是一种静态空间,那么相对论中的空间,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动态空间。

即空间中某一点的坐标,不仅与三维坐标x、y、z有关,还与我们在确定这一点坐标时的时间有关,即我们在确定该点坐标时,是处于运动中的哪一时刻。

下面就相对论中一些敏感的问题提出本人的见解和看法,以便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共同探讨。

关于光速不变的假设。

什么是光速不变?意思就是说,光相对于任何一个物体,它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常量,即为c。

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先来举一个例子,在地球表面上,有两个物体A和B,物体A相对地面以U的速度在运动,物体B相对地面以V的速度在运动,那么物体B 相对于物体A的运动速度应该为(V—U)。

现在我们再来做类似的假设,假设真空中有两物体A和B,物体B相对于物体A以V=c/2的速度运动,在物体A上发身一束光,按照上面我们所举的例子,光相对于物体A的传播速度是c,光相对于物体B的传播速度应该是(c—V),但事实上光相对于物体B的传播速度也是c,这就是光速不变。

按照常人的理解,这是不可理喻的。

但如果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就不难理解光速不变。

平常物体的运动依赖于参考系的运动,即参考系运动状态的改变会导致物体运动的改变,而光的运动不一样,比如说,从物体A上发出一束光,不管物体A的运动状态如何变,而光的运动依然不变,这是因为光的运动不需要依赖任何介质。

也就是说,光源只决定光的运动方向,而不能决定光的运动速度。

实践证明光速不变是正确,不管你从任何方向,任何参照系去测量光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是一成不变的,实际是并非是这样的,在强大的引力场作用下,光的速度就要发生改变。

关于黑洞什么是黑洞?“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

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也许这样还不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当其运动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时,就不能脱离地球,只能在地球上运动;当其运动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时,它就可以脱离地球。

黑洞其时就是这样一种大质量天体,它的质量很大,以致于它产生的引力场连光子(根据现代物理学理论,光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光子构成的)都不能逃脱。

因此黑洞并不是一种非发光体,而是它发出的光不能逃离它的引力场作用以致于人眼无法观察到。

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

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

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

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

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

实际上黑洞真正是“隐形”的,等一会儿我们会讲到。

那么,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

我们曾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过程。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

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

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孝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

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

而根据科学家的计算,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

如果超过了这个值,那么将再没有什么力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了,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

这次,根据科学家的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

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正象我们上面介绍的那样,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

与别的天体相比,黑洞是显得太特殊了。

例如,黑洞有“隐身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连科学家都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

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呢?答案就是——弯曲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

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形象地讲,好像光本来是要走直线的,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的故事读后感3时光飞逝,转眼已从哇哇落地的婴儿长大成为二十出头的青年,虽末沥经沧桑,但对这个世界从陌生到逐渐认识。

记得小时候,就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

认为一粒沙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后来上了中学,学习了物理和化学知识,觉得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有极其相似之处。

原子周围有电子,正如太阳周围有行星,银河系好比一个分子化合物,宇宙就是一个由许多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质,甚至宇宙就是一个电子,或是更小的物质,许许多多的这样的宇宙又组成一个大的宇宙。

如此循环,宇宙是一个既可无穷大,又可无穷小的物质(如黑洞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也许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真至有一天,看到了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书后,更加肯定了,并验证了我的想法。

从此爱因斯坦成为我最崇拜的人。

他的相对论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相对而言的。

牛顿的经典定律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

但是相对论的前提是光速恒定且为最快的速度。

而光速是否为最高速,在科学界至今也有争议。

不过我认为在不超过光速的时空里,相对论是最完美的科学理论。

我想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有其相对的不同的自然规律。

在地球上还有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有人称之为神灵现象),我认为这只是在我们的时空里无法解释,在某个时空中它依然符合自身规律的现象。

如果真的要说有神灵的话,那么神就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

下面就来谈谈我对世界和人生的一些看法。

欲论世界观,须先明“宇宙”的基本涵义。

>云:“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释宇宙为“天地万物的总称”。

由此可见,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故宇宙是指物质世界。

它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和终了,在空间上没有边界和尽头。

它是多样而以统一的:多样性在于物质表现形态的多样性;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物象变化规律有三:其一,对待互转—转化。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说,美是相对于恶而言,善相对于不善而言,无恶则无所谓美,无不善则无所谓善。

同样,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等皆相依而存,缺此无彼,缺彼无此,这些均是对矛盾双方相对待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的相反相成关系的具体的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