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第十一章世界地理考点一世界地理概况1.(2013新课标全国Ⅰ,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
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
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
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
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臵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瀑布对鱼类生长环境的影响、流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题,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且尼罗河与维多利亚湖之间有瀑布,由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阻碍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第(2)题,应从维多利亚湖的面积和生物资源两个方面分析。
第(3)题,尼罗河鲈鱼大量繁殖可能给维多利亚湖其他鱼类带来不利影响,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
第(4)题,引进尼罗河鲈鱼对维多利亚湖沿岸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由于尼罗河鲈鱼品质优良、产量大,有利于出口创汇;可带动捕捞、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012全国文综,8分)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下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解析:四个国家中,中国人口13亿左右,印度人口10亿左右,美国人口3亿左右,日本人口1.3亿左右。
通过煤炭消费量与人口总量的比值可知美国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
答案:B3.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解析:图示资料所给信息为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据此可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单位GDP能耗需结合相应国家的GDP数值;碳排放量不一定是煤炭消费所排;能源进出口量还包括其他能源的生产、消费状况。
答案:D(2012重庆文综,12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4~6题。
4.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A.盛行西风B.盐度差异C.陆地阻挡D.水温特征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自北向南流经德班的厄加勒斯暖流是向西运动的南赤道暖流遇到陆地阻挡而被迫向南流形成的。
答案:C5.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矿业发达B.人口数量大C.森林覆盖率高D.石油资源丰富解析: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地工矿业发达,耗能多,人均碳排放较高。
答案:A6.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解析:温室效应增强,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近地面大气辐射增强,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答案:B7.(2012安徽文综,4分)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
下图反映了()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
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在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负值,排除①;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排除③。
答案:C(2010福建文综,8分)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
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
完成8~9题。
A.甲B.乙C.丙D.丁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与判断,意在考查考生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表可知,该三角洲主要以盐荒地、滩涂、旱地为主,没有水田,证明该三角洲纬度较高,位于温带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
只有丙图所示的黄河三角洲最符合,选项C正确。
答案:C9.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A.滩涂→盐荒地→旱地B.盐荒地→滩涂→旱地C.旱地→盐荒地→滩涂D.林草地→旱地→滩涂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土地利用与环境演化的关系的能力。
三角洲向海洋推进过程中,首先在沿海地区形成滩涂,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逐渐开发滩涂等荒地,而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干旱,易导致所开发的土地形成盐荒地,并最终形成旱地。
这反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环境的失衡。
答案:A10.(2011天津文综,29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Y市所在地每年一月盛行_______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
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
(3)图中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
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4)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解析:本题考查了局部地区某月份的风向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位臵和地形等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等重点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结合区域特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第(1)题,根据相对位臵可知,Y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该地一月份受西风影响,降水较丰富。
第(2)题,M河三角洲易发生洪涝,可以从地势平坦、排水不畅,以及雨季时降水量过大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光热条件可以从两地所处的纬度进行分析;水源和土壤条件可以从它们都位于河流三角洲上进行分析。
第(4)题,S市是上海,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制造业被迁往周边地区,从而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工业化,进而推动了周边地区在人口、用地方面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1)偏西(西南,西)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气流源自海洋,使当地增温。
(2)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在飓风影响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M河支流多,汛期上游来水量大)。
(3)两地纬度都较低(两地都地处亚热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排灌方便,土质好(两地都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土质好,两地河网密度都较大,排灌方便)。
(4)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11.(2010浙江文综,30分)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
(3)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4)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因素、湿地分布成因、生态破坏和城市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
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应从纬度位臵、地势、气象条件、人口多少、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其有利和不利因素。
第(2)问,湿地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
第(3)问,非法牧场扩张会造成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第(4)问,图中60°经线西侧地形以山地为主,东侧地形以平原为主。
注意应从地形、气候、河流以及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
不利因素:天气多变。
(2)②地河流落差小,地势低平;水位季节变化大;沿河多沼泽。
③地处于河口三角洲;水网密布;多滩涂。
(3)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
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4)东侧:沿海;航运便利。
西侧:安第斯山区;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
考点二世界地理分区1.(2011山东基本能力测试,1分)2011年4月,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国在我国举行了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金砖五国地处东半球②南非与巴西的人口均以黑色人种为主③中国的经济总量在金砖五国中位居第一④俄罗斯是金砖五国中唯一地跨两大洲的国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巴西位于西半球,巴西白色人种和混血人种占大部分黑色人种占很少一部分。
答案:D(2010浙江文综,8分)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
完成2~3题。
2.哪一条界线可能是1月0℃等温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甲;盛行风、洋流B.乙;纬度、地形C.丙;经度、地形D.丁;盛行风、纬度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图像中提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月份影响欧洲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是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故0℃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且位于沿海地区,为甲曲线,选A。
答案:A3.“这里地质活动活跃,石灰岩层受板块挤压而变质成大理岩”,此叙述所指的地区,可能接近的界线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本题考查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图中乙曲线附近为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挤压形成褶皱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该地区地壳活动活跃,石灰岩受挤压变质成大理岩,故选B。
答案:B(2010北京文综,8分)下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
读图,回答第4~5题。
4.乍得湖流域()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