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发展概况(一)行业架构和隶属关系1 .隶属关系中国汽车行业的现行主管机构是国家机械工业局。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咨询公司及中国汽车报社均隶属于机械工业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为机械工业局挂靠单位;原有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名称保持不变,仍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

2 .组织结构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主要包括:( 1 )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和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以及京、津、沪等地方企业集团;( 2 )集团控股企业及联营企业;( 3 )其他各类独立的企业。

中国汽车工业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均有汽车工业,其中, 122 个整车厂分布在除西藏、甘肃和宁夏以外的 27 个省市。

在这种过度分散的布局形态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上海、北京、天津、四川、吉林、湖北和江苏等省市汽车工业的地域集中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较高,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力量所在,其汽车总产量占全国的 3/4 。

按车型和类别分,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地域性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部分:( 1 )载货汽车重型车制造主要分布在长春、十堰、济南、重庆和上海;中型车集中在长春和十堰,占全国的 88 %;轻型车则分散于北京、南京、南昌、重庆、长春、沈阳和天津;微型货车集中在柳州、重庆、天津、西安、哈尔滨和安徽,年生产量占全国的 97 %。

( 2 )客车除微型客车外,其他生产厂家相当分散且所占比例甚小。

微型客车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天津、哈尔滨、重庆、景德镇和柳州,产量占全国的 97 %。

( 3 )轿车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长春、天津和北京 4 个城市,产量占全国的 90 %。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上海、长春一汽、天津以及二汽(武汉)将成为中国主要的轿车生产基地 [2] 。

(二)企业和职工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汽车整车、整机生产企业的数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

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汽车企业在总数上有所下降。

据 1999 年国家统计局关于汽车工业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 1998 年底,汽车行业汽车生产企业总计为 2426 个,比上年减少48 个。

其中大中型企业 1128 个,占企业总数的 46.5% [1] 。

1998 年汽车工业企业按汽车生产量划分:产量在1000 ~ 2000 辆以下的汽车企业有 14 个; 2000 ~ 5000辆以下的汽车企业有 16 个, 5 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有10 个。

按汽车产品类型划分:汽车整车生产企业 115个,占总数的 5% ;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占据比例最大,企业数量为 1628 个,占总数的 67% 。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职工总数总体来讲呈稳步增长态势。

尤其是 “ 八五 ” 时期,年平均增长率为 3.74% 。

据有关统计,到 1998 年底,汽车工业职工总数达到 196.3 万人,比 1997 年略有减少。

在职工就业方面,汽车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包括汽车产品生产企业人员以及科研、管理、销售、使用、维修与汽车产品生产用原材料、燃料、能源等相关行业及直接相关行业就业人员 [3] 。

(三)固定资产和工业总产值近 20 年来,汽车产品在中国从紧俏商品、卖方市场、高额利润逐步转向买方市场、以销定产、微利经营。

汽车工业在经营及管理理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计划、产值、向上要投资,逐步树立起竞争、效益、创新及品牌意识。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汽车工业固定资产呈现为逐年增长趋势。

1998 年较 1997 年主要财务指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 1998 年底,汽车工业固定资产净值为 1418.78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15.3% ;固定资产原值为2223.61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22.9% ;汽车工业总产值(现行价)为 2787.31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 ;汽车工业增加值为 661.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3%[1] 。

1999 年以来,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汽车需求的增长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有关部门分析预测,1999 年汽车行业主要指标持续稳步增长,并且比 1998年有一定突破。

(四)主要产品和产量1994 年国家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中国汽车工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近几年汽车工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量逐年递增,产品不断增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1998 年以来,汽车工业整体生产状况较上年相比有了明显改善,汽车市场发展日趋活跃。

随着汽车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汽车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截止到 1998 年底,汽车工业品种已达标 13400 余种,产品型谱覆盖了货车、客车、轿车、越野车、自卸车、牵引车等,基本满足了国内用户的需求。

其中汽车基本车型达到 6 大类 120 多种;各类改装车、专用车 750多种;摩托车有 15 个排量 1000 多个品种;开发了一批环保、节能、安全的汽车和零部件产品,双燃料汽车已投放市场,电动汽车已进入试制、试验阶段 [1] 。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 1998 年,汽车行业年产汽车量为 162.9 万辆,比 1997 年增长 2.9% ,汽车产量居世界第 10 位;轿车产量 50.7 万辆,居世界第 14 位[1] 。

1998 年汽车生产企业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经济规模初见端倪。

1998 年国内较大的 14 家汽车企业集团(公司)共生产汽车 148.5 万辆,占全国年产量的91.21%[4] 。

1999 年,汽车需求增长持续回升,汽车产量呈现同比增长趋势。

有关部门预测,若这种形势持续下去,1999 年汽车产量有望突破 180 万辆,创历史最高水平[5] 。

(五)销售和利润随着汽车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汽车工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使汽车工业产品的销售量及销售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1998 年汽车销售量为 160.3 万辆,比上年增长 2.4%,销售率为 98.5% ; 1998 年汽车销售额为 274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5.8% ; 1998 年汽车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26 亿元,利润总额 57.9 亿元 [1] 。

1999 年汽车产销量持续稳定增长,产销基本平衡,其主要发展特征体现为:1 .在总量方面,汽车需求由缓慢增长转为适度增长据最新统计数据: 1999 年 1-9 月份全行业共生产汽车 131.9 万辆,销售 130.1 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 12.2% 和 13.49%[5] 。

汽车市场呈现适度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第一,中央财政政策对汽车行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重型和中型载货汽车产生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其中,重型载货汽车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 34.32% ,销售量比上年同期增长 39.86% ;连续 5 年持续下降的中型载货汽车销售量比上年同期增长 4.11% 。

第二,汽车有效供给增加。

1999 年以来,汽车生产企业加大了产品的开发力度,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如:上海别克、广州本田雅阁、江铃全顺等新产品受到了客户广泛青睐。

2 .在品种方面,带动汽车需求的增长点发生了较大变化1999 年汽车产销量的增长,由以往以轿车和微型车为主,转变为以轻型载货车、轿车为主。

其中汽车产销增加部分的 50% 来自于轻型载货车,使之成为带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主要力量。

而轿车的增长幅度已下降到第二位。

从各类车型的增长率来看,增长最高的是中型客车,比上年同期增长 74.79% 。

3 .在时间方面, 1999 年汽车产销量呈现波浪型发展特征,全年形势比较乐观1999 年以来,汽车需求变化的总趋势是由快到慢,到 6 月份汽车产量达到了当年最低点,随后逐月回升,并且产销增长势头强劲 [5] 。

(六)进出口贸易中国汽车工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进出口贸易发展平稳、迅速,对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世界金融危机及国内汽车工业总体形势呈低速增长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汽车产品进出口贸易尚未走出低迷状态。

1998 年汽车产品进口及出口均呈下降趋势。

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中国汽车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 1 )中国汽车工业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引进车型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价格下降。

( 2 )国产车在价格、配件、售后服务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 3 )对走私进口车不断加大了打击力度。

在出口方面: 1998 年汽车产品(含配件、摩托车、发动机)出口创汇总额达到 8.83 亿美元,比 1997 年下降 10.6% 。

其中汽车整车出口量为 1.36 万辆,总金额1.59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 8.4% 和 17% 。

1998 年占汽车出口比重较大的是载货汽车,共出口 6533 辆,出口金额 5439 万美元,分别占汽车出口总数及总金额的47.7% 和 34.3% 。

另一种出口量较大的产品是挂车及半挂车, 1998 年共出口 2309 辆,创汇 2235 万美元。

中国汽车产品主要出口国家是阿根廷、南非、朝鲜、埃及等国家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在进口方面: 1998 年中国汽车产品进口总金额为20.58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 0.97% 。

其中进口整车 4.01万辆,比上年下降 18% ;进口金额 8.2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2.7% 。

进口汽车来源较多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法国等 [1] 。

据最新统计数据: 1999 年汽车产品进出口的局面仍未得到改善, 1-6 月,汽车产品出口量为 2824 辆,进口量为 1.42 万辆 , 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6]。

(七)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体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导致汽车工业虽多年发展却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 、生产能力及生产方式受到限制。

体现为生产方式主要以进口散件组装为主,基本不具备整车自主开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 “ 瓶径 ” 问题。

3 、消费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较成熟的消费市场。

并且缺乏合理、有效的消费政策。

4 、汽车产品缺乏市场适应性和应变竞争能力。

一些大型骨干企业按计划分工的单一产品组织生产,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市场需求缺乏应变能力,难以开拓新的市场。

同时,国产汽车在质量水平和成本价格上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发展[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