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新中国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新中国经济

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
1.经济恢复:1949——1952底
措施:(1)土地改革:1950-1952
——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了…,解放了…,促进了…,巩固了…
(2)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及帝国在华企业
——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
(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过渡时期:1953——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一五计划: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借鉴苏联的经验;
③应对严峻国际形式的需要
评价: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评价: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命题:1.就经济建设发展阶段角度命题;2.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例1:“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
A.1952年底
B.1950年
C.1953年
D.1956年
例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例3: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在当时解决的所有制问题是为了()
A.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B.配合国家实现工业化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二、探索与失误时期(1956—1976)
1、中国八大:1956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建设时期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3、大跃进、人民公社:1958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②忽视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③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大跃进)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

4、八字方针:1961-1965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提出——1962全面贯彻、经济开始好转——1965调整完成)5、十年动荡:1966-1976
历程:(1)前期: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1971(周恩来主持);(3)1975(邓小平主持)经验:①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建设需结合本国国情,不可照搬照抄他国经验
命题:1.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历程
2.就经济建设与人口发展变迁角度命题
例1: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例2: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
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
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
内减少1000万人。

这说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D.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例3:1960年,北京新开路缝纫厂、南官房皮件厂等街道工厂的工人,利用假
日在崇文门附近的城墙上开地播种萝卜等秋菜。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功
B.八字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C.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978——)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经济处于徘徊阶段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
②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责任制)——1982(消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①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方针政策
内容:①概念: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

评价:(1)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改革
(2)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了改革开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发展。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背景:①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②农村体制改革推动
内容:①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②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③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评价:调动了……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了改革开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发展。

4、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①1992—南方谈话:明确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②1992—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7—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2000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78——)
过程:1.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
——临近港澳,华侨众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1984开放14个沿海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3.1985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开放上海浦东
5.2001加入世贸
特点:①渐进性;②沿海到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对外格局
原因:①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②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方针
作用:吸引了外资、引进了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发展命题:1.就历史发展历程角度考察新中国历程上四次土地关系改革
2.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大跃进—人民公社
例1.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例2.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大跃进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例3.右表中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的历史过程是(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
B.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
C.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D.从国民经济调整到“文革”发动
例4: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专题知识自我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