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
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桥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穷人 2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在柏林 1品味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领会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1说服别人时,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要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2创编故事时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情节要吸引人;写人物时注意心理活动;环境描写也很重要。
语文园交流平台 2 学会借助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12 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咆、哮”等生字,理解“惊慌、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呻吟”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着力渲染环境;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走近人物,感受形象。
3.情感与价值体会主人公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从描写老汉的词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1.制作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板书设计】(生命)桥老汉洪水村民沉着、镇静凶猛惊慌失措无畏、英勇可怕毫无秩序不徇私情魔鬼跌跌撞撞【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阅读短篇小说关注三要素。
1.情感渲染。
在这节课中,我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这样,对于“老汉伟大精神的感悟”这一教学目标而言,引领学生的情感无疑是一个催化剂了。
2.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在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
采用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策略,所以本节课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3.读、法、写相结合。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课堂上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感悟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如果教师的讲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进行读写训练。
2.备课中所设计的几个教学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13 穷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汹、涌”等生字,理解“汹涌澎湃、心惊肉跳、倾听、探望、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湿淋淋”等词语。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感受穷人的高尚品质。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通过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感受渔民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难点】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
【教学准备】学生:查阅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师:1.制作教学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2.海风、海浪、钟声的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板书设计】穷人等待丈夫温暖而舒适的家勤劳探望生病的西蒙抱回孤儿抱回可怜的孩子→善良忐忑不安的心情丈夫归来严肃→忧虑→能熬过去关心他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世界经典名片魅力永恒。
1.开篇谈话,以激活学生生活储备中的幸福体验为引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2.面题发问,以引导学生通过审题预测课文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从题目开始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3.安排学生反复读书,连读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要求。
这样做,一方面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读明白,甚至读出整体印象,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效果。
4.引导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来整体有序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既切合课文特点,也渗透类似课文的学法指导,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一开始调动学生的感情不够,浪费了时间,学生学得很被动,分析原因发现是课前没有充分预习,没有充分处理好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2.课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迫于时间关系,怕耽误课堂进度,教师自己驾驭课堂,关注全体学生不够,所以,课堂回答问题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
3.平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大声读书的学习习惯,回答问题口齿清楚的习惯,课堂积极发言、大胆举手的习惯等,更主要的是自己平时的教育督促不够。
14 在柏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理解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拒绝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查看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教师:1.制作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板书设计】在柏林老妇人一、二、三一、二、三小姑娘嗤笑、傻笑老兵狠狠扫一眼、开口静→战争的残酷【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世界名篇震撼人心。
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来说,想要完全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其带给人们的伤害是一件困难的事。
因此,在课堂一开始,我没有立刻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然后交流战争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借助学生已有的感受,逐步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但语言精练、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几处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最后回归到对课文题目的探讨,品味文章的主旨,感受小说的写作技法。
整个课堂游刃有余,层次分明。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引导学生对小说技法的体会较少。
另外,由于学生缺乏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感受,因此在理解课文人物的语言上只停留在表面,也难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
4.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重点1.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积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教学难点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反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园地四共有三个栏目,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教学中,我力求使每个栏目的教学都落到实处。
“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我从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有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分三项内容。
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安排学生两次读“温酒斩华雄”的情节,给学生深刻感受情节描写的巨大作用。
其二是注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句子表意的作用,我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准确用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感情更鲜明。
其三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里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自己尝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
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