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讲解

东北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讲解

第* 页
东北地区区位特点
2 资源区位特点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龙江
农 省、吉林省、辽宁省皆为农业大省, 业 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多年全国第 资 一,吉林省粮食单产多年全国第一。源Biblioteka 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区 位
东北的盛产大米、玉米、大豆、
特 马铃薯、甜菜、高粱以及温带瓜果
点 蔬菜等。“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
区 辽河油田为中国第四大油田,是东北区能
位 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
点 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
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分布在鞍山、
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
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
LOGO
点特位区的区地北东
东北地区区位特点
主要的采伐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国
有林区累计生产木材10多亿
立方米,占据全国国有商品
材产量的半壁江山
LOGO
点特位区的区地北东
东北地区区位特点
2 资源区位特点

东北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
产 煤种虽比较齐全。

东北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
源 50%左右。大庆油田是中国的最大油田,
中国经济LO地G理O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第四小组
1、东北地区区位特点
2、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历史
3、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LOGO 目录页
4、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前景
第* 页
第一章
中国经济地理
过渡页
东北地区区位特点
3
东北地区区位特点
LOGO 正文 . 第一章
1 地理区位特点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 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市、兴安 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 市),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12年 GDP总量56233.1亿元,占全国的 10.8%,人口1.21亿,占全国总人口 的9.1%
LOGO 正文 . 第二章
2 :东北工业的形成
“二五”和“三五”时期(1958--1970)
“二五”和“三五”时期,东北的工业 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强调发展重工业,而 且越来越偏向采掘业,如辽源煤矿(吉林省)、 鞍钢(辽宁省)、抚顺煤矿(辽宁省)、大庆油 田(黑龙江省),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迅速 发展起来的。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一匹大型 石油化工基地,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基础进一 步完善。
吉林省用于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达17.6 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77.2%。而黑龙江省的 机械工业投资占全国机械工业投资总额的23.7 %,且1957年以后黑龙江省的机械工业逐步取 代了其森林业的领先地位而迅速发展起来。
LOGO 正文 . 第二章
2 :东北工业的形成
第* 页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历史
大庆油田打出第一口油井
LOGO
点特位区的区地北东
点特位区的区地北东
东北地区区位特点
4 交通区位特点
东北地区交通 形成了以铁路,公 路 ,水运,管道, 航空 等多种交通方 式组成的,包含交 通路线,站场,枢 纽和交通的组织与 管理在内的庞大的 综合运输通道
铁路:东北经济区拥有70余条干支线组成的庞大铁路网,是我国铁路网 最发达的地区,以纵贯南北的哈大线为纵轴,以滨洲、滨绥线为横轴,组成 了东北铁路网的“T”字形骨架,与“T”字形干线相配合则有“四纵四横” 线路
3 工业区位特点
东北地区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 工业体系,成为东北亚最先进的工业 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 于原有的工业基础和紧邻苏联的关系, 许多重工业建设项目也都被安排在东 北。 东北地区一度占有中国90%的重 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主要有沈大工业带、长 吉工业带、哈大齐工业带三个工业带。 主要工业城市有,沈阳市、大连市、 鞍山市、抚顺市。长春市、吉林市。 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
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
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沿
海地区还盛产海参、鲍鱼、牡蛎、
对虾及各种鱼类。
LOGO
点特位区的区地北东
东北地区区位特点
2 资源区位特点

东北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广

阔、资源最集中的地区。

东北广大的山区,蕴育着

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

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
位 特
第* 页
东北地区区位特点
LOGO 正文 . 第一章
1 地理区位特点
国际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 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朝鲜、 俄罗斯、蒙古为邻,隔日本海,黄海与 日本、韩国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国内地理位置:西南部联接华北区, 南临渤海与黄海,东北面有鸭绿江、乌 苏里江、黑龙江等环绕,中心部分是松 辽大平原与渤海凹陷地带
LOGO
2019/6/6
史历展发济经区地北东
第二章: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历史
划分: 九一八事件
日本投降
改革开放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历史
2003年
二级目录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东北工业形成的前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当时世界上较发达的交通运输网。 在日本统治东北的l4年中,日本的资本大量流人东北,他们主要投资于煤炭、钢铁、石油、汽车工业、飞 机制造,使东北的重工业在短期内迅速地发展起来。日本除了在交通上的投资以外,对工矿业投资是占总投资 首位的,尤其是在1940年到1942年这3年时间。“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这段时间是东北工业形成的前提
公路:东北经济区内的国道与各省以本省的省会城市为中心重点建设的 省级公路通道相接。四通八达。
水运:东北经济区基本形成了以大连、营口为中心,丹东、锦州为两翼 的南部沿海港口群分布格局,总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
管道;东北区管道运输发达,已形成大庆—铁岭、铁岭—大连、铁岭— 秦皇岛三条管道骨干,总长度为2000公里。
LOGO 正文 . 第二章
第* 页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历史
第二阶段,日本投降后到改革开放以前。
日本投降后东北工业的基本状况:东北 地区残存着日本的些许工业基础,苏联红军 来东北进行了“战利品”拆迁后,更是所剩 无几,东北的工业处于瘫痪状态。建国后, 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真正的东 北工业基地。
表现:一五——四五
LOGO 正文 . 第二章
第二阶段:东北工业的形成
第* 页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历史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7)
“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 东北地区是重点投资建设的地区,156个重点 建设项目中有52项安排在东北,初步建成了 一大批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 汽、沈阳机床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