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会民生问题
最近,“两会”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预备党员的我们更应该时时关注。
“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两会”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加以了解的,并且今年更令人期待、关注。
不仅因为它次次会议、条条议案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和谐。
它时刻关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治国理念。
而且今年的两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
代表委员肩负重任,努力为我们国家拿出迎接挑战的韬略、克服危机的良策,这也使得今年的两会格外令人关注和期待。
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两会中的一些新政策,尤其是那些惠民政策和一些就业政策。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
从就业看,现在,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800万人,需要再就业的人员500多万人,而乡村需要转移的是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它不是静态的1.5亿,而是动态的、持续的。
从收入分配看,尽管说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上涨,但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
尤其是这几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社会保障看,像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老年人、残疾人的福利享受,等等很多只是形同虚设。
特别这几年闹得比较凶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从教育看,它已经成为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够、义务教育的福利性保障不够、受教育的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
从物价和住房来看,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
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关于民生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时刻得关注。
改善人民生活将被始终放在一个极为显著的重要地位。
《报告》中说: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有几个新的提法,一是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三者关系的"结合点",二是强调三者都要适度而且要统一起来,三是"改革"是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以"改革"来"促进"和"确保"其他几个方面。
两会也是我们大学生最期待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很重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者只有就业,才有资格参加第一次分配。
如果失业,就等于少了一次参加分配的资格,而且通常第一次分配会比第二次分配得到的利益更多。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失业往往是陷入贫困的同义词。
《报告》中很明确提出,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在工作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还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要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这次两会在教育问题上有一个突出的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关注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话题。
在教育成本激增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响教育和经济两个重要国民领域的社会问题。
因为面临世界经济金融危机这样一个背景,各个大公司纷纷裁员,新的人员都不大进入,大学毕业生还是要毕业的,没有办法说让他们延迟毕业,因此供需之间的矛盾就比较突出。
但对于大学生,党和政府给予了极高的关怀和关注,因为觉得他们有生气,是有知识的一代,也是有抱负的一代,他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愿意让他们挫伤这样一种实现.雄心壮志的激情,希望在就业方面给予他们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也希望这样一个群体不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是一个社会建设者的主力核动力。
因此今年的两会,无论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从会后的讨论,以及各界出台的各种政策,大学生就业都是今年两会非常重要的或者说在教育问题上是摆在非常前面的一个问题。
很多企业家反映,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在聘用方面实在不敢轻率。
危机困难面前,大学生应该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多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寻找问题的根结。
随着高
考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学校招生数量也逐年增加。
学生总数成直线上升,然而我们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却与之成不协调比例增长,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学校享受不到应有的学习资源,最终成游离在校园的“真空地带”。
很多老师想管也管不全,加之学生突然从高考的紧张状态释放到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没有一个合理的过渡过程,渐渐失去了自控、自律的能力。
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教学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加之缺乏有关部门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管,造成今天毕业生“就业难”的危机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难于上青天,而难在一种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完善,难在一种就业观念的更新和转变,难在一种就业机会的创造和把握。
期待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来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让大学生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政府及社会应对大学生择业就业难应有所作为。
第一,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第二,应扩大毕业生入伍、研究生招生比例,这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未来国家竞争力储备力量。
第三,鼓励经济相对优越的毕业生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
第四,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
第五,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用人单位要放低门槛,寻求真正可用之才。
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目前毕业生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得过高,本来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聘用硕士生,甚至博士生。
用人标准虚高,使得相当一部分人难找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因此,要动员用人单位改变用人观念,多注重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
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企、私企单位,为规避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责任,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侵犯了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自己公共形象,进而造成大学生不愿意到这些单位就业,人为地促成了“就业
难”。
高等院校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整个经济环境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
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家庭要承担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
首先,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并能及时给予指导,使孩子少走弯路,更快成长。
其次,督促孩子毕业后尽快成功就业。
再次,不要强求学生绝对专业对口就业。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学生喜欢,只要学生肯努力,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能干出一番事业。
最后,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流动越来越普遍,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整个社会充满了竞争,现在没有一包到底的“铁饭碗”,单位都实行合同制。
毕业生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
努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
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越来越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真诚的希望这能付诸实践,我们翘首以待中国越变越好。
普遍受惠的时代已经过去,利益分割的时代已经到来;单纯依靠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共同贫穷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促使全体国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时代已经到来;边走边看的时代已经过去,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时代已经到来;矫枉过正的时代已经过去,理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被动对外开放的时代已经过去,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并积极争取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的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