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 )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I 、, G > :注意:(),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 (仄);2、括号 我们先复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3、括号《》,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变格时宜仄可平:《仄》。
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内用字平仄绝句(指律绝)1、2、4 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 的格式)。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
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
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3、4 的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
七律2、4、6、8 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
3、5、7 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
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 X 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
“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 种格式。
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仄起(首句用韵) :等于七绝( 2)(4)形式相加如,毛泽东 七律 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 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 英雄下夕烟。
3、平起(首句不用韵) :等于七绝( 3)形式两首相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毛泽东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 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胜过富春江。
十”入声字4、仄起(首句不用韵) :等于七绝( 4)形式两首相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襄阳向洛阳。
律诗颔联( 3、4 句)、颈联( 5、6 句)应对仗,也可只在颈 联对仗。
三、律诗个别句子的变通和拗救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 但也有一点灵活性, 在一定条件下, 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
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 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 易找到。
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规则。
古代诗人 作诗,也常有某个字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 ,或“拗句” 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关于“一、三、五不论” 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 ,“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 ,“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
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在必提出了。
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雇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雇能够概括一些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
所以又有人说:“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 ;这是说,变通是有一定条件的。
关于第一个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
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它的平仄就不能变通。
为什么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能变通呢?因为如果变为仄声,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五言“仄平仄仄平” ,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全句只有第二个字(七言句中为第四字)是平声,这叫“孤平” “犯孤平”在律诗中是禁忌的。
不过,“孤平”只限于这一句式,在其他句式中若只出现一个平声,也不算“孤平”。
除这个句式之外,其他的句式第一个字(七言句的一、三两个字),都可以平仄通用。
五律每句的第三字(七律每句的第五字),常见的都是依照格式的,称为正例;有的诗未依照格式,这是变通,称为变例。
例如王维的《送别》:山中相送罢,平平平仄仄日暮掩柴扉。
仄仄仄平平春草明年绿,O仄平平仄王孙归当归?平平平仄平这末句第三个字应仄而用平,既然用了,就属于“不论” 了张继著名的七绝《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仄仄平平平仄平江枫渔火对愁眠。
平平O仄仄平平姑苏城外寒山寺,平平O仄平平仄夜半钟声到客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首句七言中的第五个字应仄而用平,也属于不论之列。
再如李白七绝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末联:孤帆远影碧空尽,平平仄仄仄平仄惟见长江天际流。
仄仄平平平仄平这一联上句第五字应平用仄,下句相应地在第五字的位置上就仄用平。
两句第五字都“不论” 了。
再读杜甫七律篇《蜀相》前两联:丞相祠堂何处寻?O仄平平平仄平锦官城外柏森森。
O平O仄仄平平映阶碧草自春色,o平仄仄仄平仄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平仄平这四句有三句的第五个字平仄变通,也是“不论”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五言第五个字、七言第五个字都可以“不论”,例如:“仄仄仄平平”句型,不可变通为“仄仄平平平” 。
三个平声字在句子末尾连在一起,叫“三平调” ,是应该避免的。
(当然这只限于句尾,在句子中间三个平声字相连是可以的。
)关于“一、三、五不论”这个简明口诀,可以作如下的概括:(甲)仄脚句:1、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 ,可以一、三不论。
2、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以一、三、五不论。
(乙)平脚句:1、五言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可以不论;但第一字不能不论,否则会犯孤平。
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可以不论,但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会犯孤平3、五言的“仄仄仄平平” ,第一字可以不论,但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出现三平调。
4、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三可以不论,但第五字不能不论,否则出现三平调。
四种句型的变通律诗有四种句型,以五言诗而言,它们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只是前面加二字。
为了运用灵活,古人在创作实践中曾经进行探索,在不失音韵声律之美的前提下,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平仄变通方式,几乎每位诗人的作品都有平仄变通,以致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比较少。
下面,把前人变通的经验,按句型予以简明的概括,以便学习掌握。
1、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仄平平仄仄。
如杜甫五律《秦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首联:远送从此别,仄仄平仄仄青山空复情。
平平平仄平又如白居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颔联: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春风吹又生。
平平平仄平这两联的诗出句都把“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由平变仄,成为“仄仄平仄仄” ,与之相应,在对句又都把第三字由仄变平,即由“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平” 。
这种方法,即出句拗,而在对句特定位置上的某个字也加以变动,作为补救,这样的拗救,叫对句相救。
“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变通句式,应注意在对句相救。
按照“一、三不论” ,“仄仄平平仄”句型也可变通为“平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仄” ,这属于'半拗'在对句可救,也可不救。
2、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仄平平仄平。
如李白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首联和颈联:我宿五楹下,仄仄O平仄寂寥无所欢。
仄平平仄平跪进雕胡饭,仄仄平平仄月光明素盘。
仄平平仄平首联和颈联对句第一字应平而用了仄声,便出现孤平,于是在第三字应仄而用了平声,这是孤平的拗救,属于“本句自救”。
3、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型可以变通为“平平仄平仄” ,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这种格式在古今的律诗中常见,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格式。
如杜甫五律《月夜》颔联和尾联的出句:遥怜小儿女,平平仄平仄未解忆长安。
仄仄仄平平何时倚虚幌,平平仄平仄双照泪痕干。
O仄仄平平又如毛泽东七律《答友人》尾联出句:我欲因之梦寥廓,仄仄平平仄平仄芙蓉国里尽朝晖,平平仄仄仄平平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其二)尾联出句:借问瘟君欲何往?仄仄平平仄平仄纸船明烛对天烧。
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格式大都用在尾联的出句,但也并不全然如此,如上举杜甫诗,颔联也用;他的《登岳阳楼》首句“昔闻洞庭水” 也用这种格式。
不过,这句的首字“昔”可读平声,因为五言句“平平仄平仄” 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 的第三个字,必须保持平声,不能变通为仄声。
4、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型一般只是第一字变通,成为“平仄仄平平” 。
例句随处可见,不再列举。
从以上句型平仄格式的变通平看,“二、四、六分明”也不完全准确。
上面的一式和二式,第四字的平仄都变了。
可以这样概括:五言句第二个字必须分明,第四个字可以上述一、三有变例;七言句第二、四必须分明,第六个字有上述一、三两式变例。
拗救(一)、仄平脚句型(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1 字、七言第3 字必须用平声(此处1、3 字不可不论)如用仄声既“拗” ,前人谓之“孤平” (除韵脚外,仅一平声。
七言首字不论不计)这是诗家大忌。
如在该处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五言第3 字、七言第5 字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补救,称为“孤平拗救”也叫本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