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2、香草美人:《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主,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主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3、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
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4、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5、神话: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6、春秋笔法:《春秋》一书笔法严谨,用意深微,寓含褒贬,所谓“以一字为褒贬”,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因而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7、《战国策》:原名叫《国策》、《长短》、《国事》等,是由汉人汇编成书,后由汉末刘向重新编排整理而成。
分别记载了十二国策,是一部专门记录战国纵横家和谋士言行、谋略的国别体史书。
它的文学价值很高,对史传文学有很大影响。
8、洪水神话:指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传说。
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的先民神话中,关于它的成因至今仍有不同看法。
我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有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
其主题也与西方不同,反映了我国民族的积极斗争精神和智慧。
9、春秋三传:是指为《春秋》做进一步传述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主要以叙事为主,把《春秋》中简短的叙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公羊传》、《谷梁传》二书侧重阐发《春秋》的经义,叙事也少,以议论为主。
在文学上比不上《左传》。
10、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是《毛诗序》里指出的,后人对它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
学界一般把赋比兴三者成为《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而风雅颂则是《诗经》的内容分类。
11、《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后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
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共有十一首。
从内容上说,《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得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闻一多认为“九歌”是我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12、《左传》:原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作者为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二百五十四年,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风俗等状况,以及某些代表人物活动的历史著作,具有最高的史学价值。
13、逍遥游:就是悠然自得,无拘无束在宇宙中遨游,即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达到无己、无名、无功的最高境界,即为逍遥游。
14、《天问》:是屈原第二长篇,共计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多字。
它是诗人在思想极度愤激中对于自然社会,以及生活中各种事物发出的怀疑和质问,它以发问的形式,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社会人事、古史传闻、楚国政事,以及诗人自己的生活等。
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简述先秦诸子说理文的发展成熟过程。
)答: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有《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第三阶段:战国后期,代表作有《荀子》、《韩非子》,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2、简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答:①《庄子》以丰富的寓意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訁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②《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则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异同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③《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学,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
3、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答: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4、简述《诗经》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①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铺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感。
如《七月》中描写农人劳动的叙事。
②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方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兴,即起兴,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风雨》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运用兴的表现手法。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傍晚时分,外面下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自己的夫君。
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气氛、加深情感的作用。
5、孟子的文章特色。
①表现出高超的论辩的艺术。
在论辩中,孟子往往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他还常常采取迂回的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孟子》的一些证明论述也颇有特色。
往往能够围绕中心论点,严谨而又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不如地利”,虽尚未独立成篇,但已具备完整严密的论说文的雏形。
②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
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也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
③常用譬喻来说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④文章语言浅显而又明快畅达。
“词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作品词汇丰富,富于表现力。
往往情态逼真,宛然如见。
文中大量使用语气词和排比、感叹、反问的句式。
6、《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答:①塑造了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③《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于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④《战国策》的文辞之胜,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⑤《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典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⑥《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
7、评析《诗经》中《蒹葭》一诗所表现的艺术成就。
答:《蒹葭》是一首爱情诗,又是一首朦胧诗。
全诗反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触景生情,情景结合,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惆怅迷茫的怀人之情融汇在一起,给人一种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①诗人善于捕捉艺术范围,创造出纯美的意境;②诗中的景色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而朦胧的美;③重章叠句,一唱三咏的结构,使感情层层加深,造出回环往复的美。
8、《左传》的叙事特征。
9、《国语》《左传》《战国策》各自的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1、以《逍遥游》为例,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哲理与诗意的结合,关注人生。
庄子最深情,有强烈的个性和感情。
不是用逻辑来推理,而是用比喻象征寓言等手法来进行哲学观点的阐述。
读者常常被他恢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感情所征服和感染。
《逍遥游》中惠子和庄子的两段对话举例。
第二,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
”寓言即虚拟地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语。
庄子寓言有二百则,多取材于神话和动物等非现实的题材,也借用历史题材,但多夸张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