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研究人员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遵循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以教育现象、教育存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寻求有效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为目的的科学探究活动。
(要正确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涵义,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研究是一种自觉的科学认识活动。
教育研究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教育工作中的认识。
2.教育科学研究既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创造。
)2、基础研究:也称为理论研究,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新的科学认识,以发展、丰富或修正、完善教育理论为主旨的教育科学探究活动。
3、应用研究:是指以为着改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而寻求教育对策、制定教育方案、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等为主旨的教育研究活动。
4、定量研究:指对教育教学现象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获取量化资料,并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的准确性或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数量描述的一类研究。
5、定性研究:也称为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类研究活动。
6、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或者说是研究结果能被证明的充分性程度。
在实验研究中即指对实验结果进行归因分析的明确性程度,亦即能否肯定实验效果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
7、外在效度: 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大小。
一项研究结果其所推广的总体范围愈大,外在效度愈高。
8、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主动操纵某个或某些教育变量,观察其引起的变化,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9、内容分析法: 是对教育文献所承载的内容、信息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方法。
内容分析是把文献作为直接的分析对象的,是对文献的定量研究。
10、思辨性研究:主要是指依靠研究者的“哲学沉思”而寻求教育问题答案的研究。
它不需要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系统的经验事实。
11、观察研究法: 就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一定程序,在自然情景条件下,运用自己的感官或辅助工具,对有关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考察,从而获得系统的关于教育教学现象的资料,进而进行分析整理,深入认识教育教学的一种研究。
12、文献回顾:也称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它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所选研究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的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的过程。
13、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在确定研究问题后,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对问题答案所做出的估计和推测。
假设具有理论的特征,它是一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待验证的理论。
14、系统抽样:也称机械抽样,它是指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或个体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依照固定间距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法。
15、目的抽样: 也称立意抽样,它是根据研究者对所要抽取的抽样单位的了解和判断而有选择地进行抽样的方法。
16、结构型问卷:也称封闭型问卷,是由封闭型问题组成的问卷。
所谓封闭型问题是指提供了限定答案的问题。
填答者只能在限定的答案范围内选择答案。
17、结构性观察: 是指有明确目标,按照一定的步骤与详细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表)进行观察。
18、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为了获得更可靠的资料,把自己作为观察对象群体中的一员,和他们共同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的观察。
19、总体和样本:是一项教育研究活动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总和,它是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
样本亦即研究样本,是指从研究总体中抽出的部分个体,是研究者直接观测和研究的对象。
20、操作性定义:是指变量的较精确、具体、不含糊的定义,将其以操作的方式表示,表明变量是可操作的或可测量的。
二、简答1、简述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1.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2.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3.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需要;4.有利于教育理论的自身的完善和发展2、简述教育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知识:(1)广泛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2)系统深厚的专业知识;(3)渊博的跨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哲学知等;(4)系统的研究方法知识。
3、简述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价值。
2.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4.已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5.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6.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4、简述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研究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研究问题的理论价值;二是研究问题的实践价值。
2、创造性:一个研究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问题新;二是方法新;三是结论、观点新。
3、可行性5、简述文献回顾的意义: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的研究现状;2.使研究者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或修改研究问题;3.为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4.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和论证依据。
6、简述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研究假设虽然具有推测性,但研究假设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猜想或主观臆断,它是有一定的事实或理论根据的,只是这些事实和理论还不能充分证明假设。
2.推测性、猜测性3.表述的明确性4.可检验性7、简述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1.选择实验变量,构造变量新水平。
2确定结果变量的类型、测量指标和测量方法。
3.对无关变量的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4.确定取样大小取样方法和被试分组。
5.安排实验步骤。
6.选定统计方法。
8、简述教育实验记录的内容:1、实验变量的操作记录;2、结果变量的观测记录; 3、无关变量的控制记录;4、实验过程的平价和调节记录。
9、简述调查问卷的编制程序:1、明确研究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收集资料范围。
2、列出问卷调查所需研究问题的纲要。
3、围绕研究问题编制题目和被选答案。
4、编制问卷初稿。
5、征求有关人员、专家的意见,修改初稿。
6、试调查,根据试调查信息修改后定稿。
10、简述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形式:根据回答方式,封闭型问题的形式有以下类型:1、是否式(也称是非式)2、选择式3、等级式4、排序式5、表格式6、后续式11、简述访谈法的优点:1、具有灵活性2、成功率较高3、可观测非言语行为4、控制性较强5、使用面较广6、可得到自发性回答 7、可获得深层次的信息。
12、简述内容分析研究的步骤:1、确定所要分析的文献范围,就是确定内容分析研究的总体对象。
研究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文献性质和范围亦有所不同。
在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时,研究者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明确界定自己的研究所涉及的文献范围。
2、抽取文献样本。
抽取文献样本的方式:1.名称抽样2.日期抽样3.单元抽样13、简述时间模式的分析程序:1、确定资料来源2、按时间抽样3、确定分析类目4、对样本做量化处理5、统计比较14、简述观察法的优点:(1)它在收集资料数据方面起着其它方法所没有的独特作用。
(行为)(2)依靠观察法,可以当时实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
(3)依靠观察法,能够得到研究对象不能直接报告或不肯报告的资料。
(4)可以采用某种特殊手段,保持自然状态不受人为干扰,从而获得客观可靠的资料。
15、简述研究论文的一般结构:1.论文题目2.作者署名3.摘要4.关键词5.论文正文6.题注7.注释或参考文献三、论述1、试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文献回顾三、研究设计四、资料收集(研究的实施)五、分析资料六、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2、试述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1、解构与建构的统一性。
2、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性。
3、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4、更大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5、研究对象对研究主体的反应性。
3、试述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八种:1、历史;2、成熟;3、测验;4、工具;5、统计回归;6、被试选择;7、被试的缺失;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其它几个因素:9.实验教师的素质;10.教学时间的投入;11.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12.几种副效应;在“实验研究的局限性”中提到的几种负效应:罗森塔效应、 霍桑效应、亨利效应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
(三)提高实验内在效度的措施:1.设计控制组加以平衡 2.随机分组与匹配分组 3.统计处理控制4.进行平衡安排4、试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类型X:表示一种实验处理,即实验变量的一个水平;G:表示非随机选择分配的一组被试,即一个自然教学班;O:表示一次测验或观察,即对实验中所确定的结果变量的测量。
R:表示被试被随机选择分配,即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所形成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一)前实验设计(非随机性、无控制)1、单组后测设计G:X——O2、单组前后测设计G:O1——X——O23、固定组比较设计G1:X——O1G2: ——O2(二)准实验设计1、不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G1:O1——X——O2G2:O3________ O42、轮组设计:G1:X1——O1 X2 ——O3G2:X2——O2 X1——O43、时间序列设计:G:O1 O2 O3 X O4 O5 O6(三)真实验1、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R1 O1——X1——O2R2 O3——--- ——O42、实验组、控制组仅后测设计R1:X1 ——O1R2: ——O23、所罗门四组设计R1 O1 X1 O2R2 O3 O4R3 X1 O5R4 O65、试述编制问题的12条准则1、除了少数几个要求提供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题目外,其余题目要与研究问题、假设直接相关。
2、题目要清楚,不含糊,使用的术语要使答卷人明白。
3、在一个题目中只准包含一个问题。
4、防止使用导向性或暗示性问题。
5、避免问那些会对答卷人带来社会或职业压力的问题。
6、避免问那些个人的或敏感性问题。
7、所提问题应是答卷人能够提供信息的问题。
8、要能使答卷人读懂题目。
9、短一些的题目总比长一些的要好。
简单一些的题目总比复杂一些的要好。
10、当收集定量信息时,要求答出明确的数量,而不是平均数。
11、题目的选择答案应当是可以穷尽的,选项应具有排他性。
12、尽可能避免使用否定性题目或双重否定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