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项羽封三秦王的目的就是“距塞汉道”。
据史料记载,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富县、安塞、延安地区)辖陕北,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而当时陕西境内从汉中到关中的道路只有三条:子午道之北端在今天西安市长安区附近,党骆道之北端在今天周至附近,而褒斜道之北端在今天的眉县境内。
可以看出,这三条路都在章邯的防御范围内,可以说这里是“距塞汉道”的重点。
提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人们想到的总是韩信,还有那句“韩信统兵多多益善”的赞美之情。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真的是韩信想出来的吗?刘邦还定三秦的战役,谁又是真正的领导者呢?《前汉通俗演义》中记载:“韩信操演部曲……乃择定汉王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
是时栈道已经烧绝,不便行军。
汉王却早由张良定计,叫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当下召入韩信,问明出路,信所言适与张良相合。
汉王鼓掌道‘英雄所见,毕竟略同’。
”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张良早已定下的计谋,韩信只是与张良的想法相同而已。
然后在《史记》中却有这样的记载:“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这里只提到了韩信,没有提到张良。
而且如果真如《前汉通俗演义》中所说,张良已有全盘计谋,刘邦也没有必要再向韩信“问明出路”,而是直接安排部署人员了。
此外,《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
良亡,间行归汉王。
汉王亦已还定三秦。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暗度陈仓”开始之时,张良并不在汉中,听取张良的计谋也就无从谈起了。
“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重用才来投诚。
据史料记载,萧何举荐韩信之时,也并不是推荐其军事才能,而是以其谋略而荐于刘邦的。
”王宏波认为,韩信应该是在了解了章邯等人的兵力部署之后,带着对章邯等人完整的军事策略投降刘邦的,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则是策略之一。
虽然献了奇谋,但在实际操作中,韩信也不像民间故事中传说的那样一马当先,统领重兵驰骋沙场。
“刘邦是还定三秦的实际领导者。
曹参、樊哙、周勃、灌婴、靳歙等,是刘邦长期倚重的亲故,是还定三秦的主要将领。
韩信作为只身投诚人员,在汉军中无军功、无资历、无威望,受封为大将军,只是一种荣誉而已。
”王宏波说道,“刘邦对他的忠诚缺乏考验,对他的军事才能缺乏了解,韩信对军队也缺乏掌控,不大可能授以兵权。
在刘邦彭城失败之后,不得已捐弃函谷关以东,韩信才真正开始独当一面指挥作战。
”辛德勇教授认同这样的观点,他指出,韩信率汉军在井陉大破赵军时,之所以要违背兵法,背水列阵,是因为他“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不得不置之死地而使其部下“人人自为战”,可见在东出关中之前,韩信对军队缺乏控制力,在《史记·汉兴将相名臣年表》的“将位”中没有出现韩信的名字也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