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一总论1.中药炮制: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修治、修合、合和、修制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
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中药炮制基本任务: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效果。
4.中药炮制的起源:A.源自应用中药的实践 B.火促进了炮制技术的形成 C.酒的发明丰富了中药炮制技术5.“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更广泛地代表了各种加工制作技术。
6.“五十二病方”:春秋战国,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
7.“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记载了“治半夏”,“燔制左角发”血余炭等。
最早出现炭药。
8.“神农本草经”:汉。
9.“雷公炮制论”:第一部炮制专著,雷敩(同效),南北朝10.“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口父咀”出现11.“新修本草”:唐,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檗、作豉、作大豆黄卷等。
1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宋政府制订,有专章讨论炮制技术,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13.“汤液本草”:金元时期14.“本草蒙鉴”:明代,陈家漠。
提出炮制总则,及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的分类方法,归纳了敷料的炮制作用。
15.“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记载有“修治”。
16.“炮炙大法”:明,缭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
17.“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炒炭存性。
18.“修事指南”:清,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列药232种,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
19.现代著作有:“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20.雷公炮炙十七法:炝、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露、21.各辅料炮制作用: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醋走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密制甘缓难下,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窍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制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洗咸渗骨,容易折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等22.中药炮制研究的基础: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23.炮制原理:指炮制方法的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炮制原理的探讨,可以了解药物的炮制前后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
24.炮制总则: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5.中药炮制的研究方法:1.从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指导研究工作。
2.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炮制。
26.中药用药有两大特点:1.复方配伍2.中药炮制27.传统的制药原则是: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恶为制,相畏(杀)为制,相反、相恶、相畏为反制,相资为从制。
28.逢子必炒:即将众多的种子类,部分的果实类药物加热炒黄、炒暴、炒香、炒去臭气、炒去油、炒制烟尽等,从而改变其固有性质,获得所需的效果。
29.炮制分法: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部位(片、丝、段、块)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制其味: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炒山楂、僵蚕)制其质: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砂烫龟甲)30.制其质: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质地两方面考虑,矿物药多煅烧,煅透而存性,毒剧药多以蒸煮燀法,加热透心而有余味,药物或煨或制霜均须保留原有性质。
3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1.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制其有余(反制)2.使药物的性味增强——扶其不足(从制)3.改变药物的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32.药性:包括(四气五味)性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等33.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辛热属阳,作用升浮;苦酸咸,性多寒凉,作用沉降生升熟降:莱菔子生降熟升:酒制升提酒炙上行,盐炙下行,蜜炙补中,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34.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35.饮片是制剂的基本原料36.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净制,水制,加热,制霜2.改变或缓和药性3.提高疗效:A.增加煎出量,提高疗效——逢子必炒B.减少损失,保存药效——杀酶保苷C.副料协同,增强疗效D.制备新药,扩大疗效a..炮制可将非药转变为药物b..通过炮制多个品种使一药多用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5.便于调剂和制剂6.保证药物的净度,利于贮藏7.有利于服用。
37.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苷一般溶解于水和酒精中,酸性条件下易水解,炮制辅料常用酒、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常用烘、晒、炒等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
38.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凡含有挥发油的药物,水制时,不宜久浸久泡,而要“抢水洗”(即:入水既出),火制时,少加热或不用火制法。
以免破坏挥发油而影响疗效。
但,苍术经炮制后出去部分挥发油,降低其燥性。
39.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鞣质能与铁产生化学反映,生成鞣酸铁盐,鞣质为强还原剂,能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如槟榔、白芍)鞣质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
40.对含有机酸类的药物的影响:水制应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有机酸流失。
41.对含油脂类的药物的影响:柏子仁、千金子、大枫子、等去油制霜,柏子仁去油制霜可降低泻下作用。
42对含无机成分药物的影响:矿物类药物通常采用煅烧或煅红醋淬的方法。
43.对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不宜长期浸泡于水中,以免损失有效成分,少泡多润,蛋白质加热要变性。
某些氨基酸遇热不稳定。
雷丸、天花粉、蜂毒、蜂皇浆以生用为宜。
氨基酸还能和单糖类及少量水分存在的条件下产生化学变化,生成环状的杂环化合物,这是一类具有特异香味的类黑素(麦芽、稻芽等炒后变香而具健脾消食作用)44.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炮炙大法”中药物属性:按金、石、草、木、水、火、果等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取了三类分类法即:净制、切制、炮炙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不水不火制)各省炮制规范:按用药部位分类教材采用:工艺与敷料相结合的分类法45.各液体辅料介绍:酒:古称:酿、醇、梗酒、有灰酒、无灰酒等制药只用白酒、黄酒两种。
浸药多用白酒、炙药多用黄酒。
酒:甘辛、大热。
能通血脉、行药势、散寒。
矫味矫臭。
常用酒制药物有:黄芩、大黄、白芍、白花蛇、常山等。
醋:古称:苦酒、米醋、制药用米醋。
主要成分为醋酸(乙酸)醋:味芳、温。
能散瘀止血、理气、止痛、(利水)行水、解毒。
矫味矫臭。
蜂蜜: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经过加热炼熟蜂蜜—炼蜜蜂蜜:甘平。
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矫味矫臭、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
生姜汁:鲜姜的根茎经捣碎取汁。
干姜加适量的水共煎去渣而得的黄白色液体。
生姜加适量水共煎去渣而得的液体。
甘草汁:甘草汁为甘草饮片煎水去渣而得的黄棕色液体药物经甘草汁制后能缓和药性,降低药物毒性常用甘草汁制的药物有远志、半夏、吴茱萸黑豆汁:大豆的种子加适量水煮熬去渣而得的黑色混浊液体常用黑豆汁制的药物有何首乌米泔水:米泔水为淘米时第二次滤出的灰白色混浊液体。
去燥性。
常用米泔水制的药物有苍术食盐水:食盐加适量的水溶化经过滤而得的澄明液体。
常用食盐水制的药物有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胆汁:系牛、猪、羊的新鲜胆汁用胆汁炮制能降低药物毒性、糟性、和增强疗效。
常用胆汁制的药物有胆南星。
46.各种固体辐料介绍:稻米:稻的种仁。
常用米制的药物有红娘虫、青娘虫、斑蝥、党参等。
麦麸皮:小麦的种皮白矾: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铝钾Kai(SO4)2—12H2O常用白矾制的药物有半夏、天南星豆腐:大豆种子经过粉碎加工而成的乳白色固体常用豆腐制的药物有藤黄、珍珠(花珠去油)。
土:常用土制的药物有白术、当归、山药。
去燥性蛤粉:主要用于烫制阿胶珠。
如:蛤粉炒阿胶滑石粉:作为中间导热体,能使药物受热均匀。
常用滑石粉炒制的药物有刺猬皮、鱼鳔河沙:使坚硬的药物经炒后质地变的松脆。
易粉碎、易煎出、易除杂常用河沙炒的药物有马钱子、穿山甲、狗脊、龟板、、鳖甲47.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净度:炮制品不应夹杂泥沙、虫屎等杂质。
形态:炮制品不得混有破碎的渣屑或残留的辅料。
色泽:炮制品均显其固有色泽、色泽和气味的变异,不仅影响其外观,而且是内在质量变化的标志之一。
气味:炮制品当有其特有的气味。
并矫正部分药物的原有的腥臭气味。
水分:一般含水量当控制在7%—13%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所得之灰分称“生理灰分”48.炮制品的变异现象:虫蛀:被虫蛀的药物,失去部分有效成分。
发霉:霉菌有毒,不得使用。
泛油:又称走油:挥发油在湿热的环境中释放出来。
有效成分丢失、或变化。
另有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融化、粘连、挥发、腐烂等不良现象。
49.自然因素对炮制药品的影响:空气中的温度15-20℃较稳定,相对湿度在60-70℃稳定,臭氧、泛油变化、气味走失、药物氧化、磁性消失、日光等因素都对炮制药品有影响。
50.贮存保管的方法:通风:保持自然风流通,防止虫蛀、霉变。
按空气中的温湿度调空。
吸湿法:吸湿剂(石灰块、无水氯化钙、硅胶)、除湿机等密封法:采用密封法严密封存前需注意饮片的含水量不能超过安全含水量,并需检查确实无虫蛀、霉变迹象。
对抗同贮法:两种或多种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的贮存方法。
例如:花椒与蕲蛇、花椒与白花蛇、丹皮与泽泻、高粱酒或酒精与动物类。
51.清除杂质:挑选;筛选(大小分档);风选(轻重不同);洗漂。
52.分离和去除非药用部位:1.去茎与去根 5.去毛:刷、烫、燎、挖去毛2.去枝梗—果实、花、叶类药物 6.去心:莲子、麦冬等除烦3.去皮壳:树皮类、根和根茎类、果实种子类 7.去核4.去芦 8.去头尾足翅:虫类,蛇类,53.特殊制:艾叶制绒、朱砂拌衣—增强宁心安神作用、青黛拌衣—清肝除血54.饮片:泛指为制备汤剂而炮制的任何形状的药物。
55.常用水处理法:1.淋:清水浇淋药材、茎和根部浸软、稍润或不润。
2.洗:分淘洗和抢水洗(入水即出)3.泡:常时间将药物浸泡在液体中4.润:润与闷润(药物淋少量水而后用布遮盖待其润湿)56.常用的水处理后的检查方法:1.弯曲法2.指掐法3.穿刺法4.手捏法57.饮片类型及其规格:★1.极薄片或超薄片:厚0.5MM以下2.薄片:厚1-2MM3.厚片、直片、斜片:厚2-4MM58.切段:凡药物形态细长、可切制一定长度的段。
如荆芥、麻黄59.切丝:切成细长条状。
如黄柏、杜仲、厚朴60.剁刀式中药切药机(直切机):一般切制根、根茎、全草。
长条、块形的药物。
61.旋转式中药切药机(转盘机):一般切圆球状、类球状、颗粒等。
62.饮片的干燥方法:自然干燥:日晒、阴干等人工干燥:发汗、烘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