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及答案考试时间:90分1.读拼音,写词语。

xiāo huǐqīn luèlíng lóng tī tòu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tǒng yīhóng wěi péng lái yáo tái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给下列字组词幻________ 征________ 凡________ 艺________幼________ 证________ 几________ 芝________值________ 稍________ 统________ 般________置________ 梢________ 流________ 股________3.按要求写句子。

(1)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

(缩句)(2)不是定了赶回舰上吃晚饭的吗?(改为陈述句)(3)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

(改变语序,句子意思保持不变)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

B. 《题临安邸》歌颂了京城汴梁的繁华热闹。

C. 《已亥杂诗》是唐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

5.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喑”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音节是________。

在字典里有两个解释:①哑,不能说话;②沉默不语。

在“万马齐喑”中,“喑”的意思是________。

6.根据课文《示儿》内容填空: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

7.读古诗《题临安邸》,根据意思写词语①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________②什么时候休止。

________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象征着祖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B.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象征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C.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象征着中国的美好生活。

9.按原文内容填空。

(1)少年智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潜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震惶。

鹰隼________,________。

10.按意思写词语。

①全世界都知道。

形容名望极大。

________②群星环绕着月亮。

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________③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________④熔化毁掉;烧掉。

________11.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________1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A.“暖风”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B.题目中“题”的意思是“书写”,诗中“休”的意思是“停止、罢休”,“直”的意思是“一直”C.诗中“熏”“醉”两字将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D.诗中“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13.课外阅读泰山上的挑夫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

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

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

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

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

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

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

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

“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

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

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

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

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

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

“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

”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

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

不错,这活是累,是苦,可你不干,我不干,谁干呢?”“要是用机器运输就好了。

”“对,这样就省劲多了!所以,你们从小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搞出机器来。

可是你记住,就是机械化了,也得干。

不花力气,图省劲,干什么也不行……好,你们歇着吧,俺们该走啦。

”说着,就招呼同伴们去挑担子。

‖他们又上路了,踏上了攀登东岳之巅的最艰难的旅程!他们迈着坚定的步子,用不急不缓的稳健动作换着肩,走着“之”字形,奋力地攀登。

我望着他们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位中年挑夫的话,心里不禁翻腾起来……泰山上的挑夫啊!您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是落后的,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您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人格是多么高尚啊!您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您挡住。

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挑夫精神啊!……我猛然想起自己,我不也应该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伟大祖国的腾飞而献身吗?……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放开喉咙大声喊道:“爸爸,走啊!追挑夫去!”(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________猛然:________(2)按文中“‖”划分的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3)“我”在泰山看到的中年挑夫是什么样子?请写下来。

(4)“挑夫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5)“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14.大自然是那样的多姿奇妙。

请你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写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

希望通过你的习作,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并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参考答案1.销毁;侵略;玲珑剔透;统一;宏伟;蓬莱瑶台2.幻想;长征;平凡;艺术;幼儿;证明;几个;芝麻;值班;稍微;统一;一般;安置;树梢;流动;股份3.(1)太阳正在升起。

(2)定了赶回舰上吃晚饭。

(3)战士们正在饭堂里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

4. A5. Y;yin;②6.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7.熏;几时休8. B9.(1)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2)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试翼;风尘翕张10.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销毁11.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雨果12.B【详解】《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A项: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

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

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故判断为对。

B项考查了词语注释。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dǐ):旅店。

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

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为著名游览胜地。

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故判断为错。

C项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

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

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故判断为对。

D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

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

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故判断为对。

故选:B。

13.(1)形容人来人往,热闹拥挤。

相关主题